清朝道台是我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2日01:12 天津青年报 | ||||
在王守惇老人的印象中,这位大自己65岁的哥哥个子不高,脸稍微有些胖,平日里不苟言笑,总是十分严肃。用王老先生的话讲,“我哥有点倔”……清朝道台是我哥 从事天津建城600年的专题采访,经常有新奇的发现。在采访天津历史名人王守恂(1864—1936年)的过程当中,记者意外的发现,给记者介绍王守恂生平的王守惇老人竟然是曾经做过清朝巡警道的王守恂的弟弟!◆我哥大我65岁 当王守惇老先生说“王守恂是我的哥哥”时,记者诧异得差点蹦了起来,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眼前的这位老人没有120岁吧!”。再定下神来仔细观察,这位王老先生也就70来岁,如果王守恂活到现在应该有140岁,两人相差60多岁怎么可能是兄弟关系? 王老先生看出记者的疑惑,赶忙解释“我和王守恂确实是兄弟关系,同属于‘守’字辈。不过我们不是一奶同胞,而是堂叔伯兄弟。这一点有家谱为证,如假包换。”说罢,王老先生从书柜中取出一本王氏家谱递给记者,在“守”字辈的一栏中,清清楚楚的列着“王守恂”、“王守惇”以及其他带“守”字人名。王老先生说:“王氏的家谱之中,我的先高祖是天津的盐商王枢(字宸章),王守恂的先高祖是王模(字禹范),他们两人是亲兄弟。我是王宸章的第五代孙,王守恂是王模的第五代孙。由于我的曾祖父晚年得子,有了我的祖父,因此从我祖父那一代算起就是‘晚门长辈’。在1936年王守恂去世时,我才7岁,论年纪他比我大了有65岁。”据此算来,王守惇老先生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道台哥常住我家 在布置得古朴典雅的书房内,已经74岁的王老先生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天津文化名人王守恂的故事:王守恂字仁安,1886年23岁时,跟从天津著名诗人梅小树学诗,梅先生自称罗浮梦隐,王守恂私称罗浮山下人。1926年起,自署拙老人。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王守恂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在47岁(1911年)时,外放河南巡警道,按照当时清朝官职品级属于正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民国以后,王守恂又做过几年官,1917年官至浙江会稽道道尹,管理十一个县。为官期间,王守恂是亲历了李叔同出家前后全部过程惟一的家乡人。后王守恂辞官不做,回到天津定居。 王老先生介绍说,虽然王守恂做官多年,但一生十分清贫,可以用家无恒产来形容,在当时可谓清官。正因为官清廉,所以与他的上级意见相左,以至于常常被“调动”工作,经常在外地调来调去,有限的工资都花在了搬家上。由于两家是近族,王老先生年幼时经常见到王守恂住在自己家中的南书房。在他的印象中,王守恂个子不高,脸有些胖,这位大自己65岁的哥哥总是十分严肃,不苟言笑。用王老先生的话讲,“我哥有点倔”。◆我哥诗文造诣高 王守恂是天津文化界的名人,与杨光仪等人同为后人所称道,他的诗文秉承桐城派风格,一生诗作甚丰,对后世影响很深。1919年,王守恂在《杭州笔记》记:“余作诗年久,初为吾乡梅小树所许,继为吾乡杨香吟(杨光仪)、乐亭史香崖所赏识,后为通州范肯堂师指导并得俞恪士先生讲求,有以印证,放胆为之,虽不能成家,自信无大背谬。”这虽是王守恂自谦之词,但他个人的造诣却早已被天津的文化名流认可。1921年,王守恂自浙江罢官返回天津,曾写《自序》一文,称:“此日居乡,不敢谬称遗老;他年志墓,或能题作诗人。” 王守恂一生诗作宏富,曾说“以1892年、1904年、1910年、1913年、1917年最多”。但王守恂自律甚严,1894年,他将该年以前所作诗文大部分焚毁,只留下少数自己满意的文章,查《仁安诗稿》中,庚寅(1890年,27岁)仅存四首,其余年份所留的诗文也不多。37岁时,王守恂将自己的诗稿按年代编存,至54岁时,成诗稿十七卷。58岁,《王仁安集》出版,收诗稿二十五卷。《王仁安续集》收诗稿四卷,《王仁安三集》、《四集》诗文杂存,其中诗百余首。先生63岁有诗曰:“我诗无一可,将即两千首。”如果加上被自己焚毁的那部分,可能已经超过上万首。 王守恂除了研究诗文以外,对于天津的另一个贡献就是自费出版了《天津政俗沿革记》,也称天津新志。王守惇先生说,因为编纂《天津县志》王守恂与好友、另一位天津文化名人高凌雯各持己见。当时,高凌雯主张按编年体编写,但王守恂坚持主张按照事件性质类别编写,最后只得依从了王守恂。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是在1938年王守恂去世两年以后,他的夫人节衣缩食凑够了出版费将《天津政俗沿革记》一书出版,了却了丈夫的遗愿。后人又将二人编写的志书合订为一册,成为天津近代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家出了个“王四爷” 清末民初是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我们天津的老城东门里二道街西头曾经住着一位让京剧票友界、甚至让京剧专业演员都无不交口称赞的名票友王君直先生。在当时被人们尊称为票界三王之首,三王即王君直、王庾生、王颂臣三位。如果把王君直与王莲品、王守惇三人联系在一起,你能猜到三人有什么关系吗? 王守惇老先生的回答更让记者大吃一惊,他们不但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是很近的血缘关系,王莲品就是王君直的父亲,王君直则是王守惇先生的祖父。 王守惇先生介绍说,祖父王君直出生于1867年,原名金保,后改名益保,字君直,号丽泉。王君直天资聪颖勤学不倦,其书法精纯,且喜爱京剧艺术。清朝末年任学部主事,后又授朝议大夫,转而继承家业,从办盐政,为长芦盐务纲总、长芦京引盐商代表、天津商会副会长。然而最为人们所仰慕的,仍然为其对书法和京剧艺术的贡献,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是他学习谭派的京剧艺术的精深。在票友界被人们尊称为“王四爷”。王君直自幼酷爱谭派艺术,对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的艺术成就极为赞赏,有日王君直在京某饭庄雅集,宴后清唱,适谭鑫培先生在临座包厢,谭鑫培先生听后大为惊讶,亲往拜会,由此二公结为知己。谭老板每次演出王君直必到场观摩,深得谭派三味,唱念做俱臻化境。二人在交谈中谭老板赞扬其对唱法有研究,见真功夫,并询问向何人所学,王君直笑答:“并无师承,全靠平时听戏、看戏,乃是私下自学。”由是谭老板更是赞叹不止,从此二人友情日增。后来,王君直在京剧艺术上的造诣不但得到票友们的认可,即使是专业演员也都虚心向他学习聆听教诲,著名京剧大师余叔岩就是在王君直的帮助下树立起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 如果一个人的传奇故事会让人惊讶,那么王守惇先生讲述的故事算不算一种传奇?这种传奇全部来自于一个盐商的古老家庭,每个故事都带有文化的韵味,那么,这种传奇故事是不是也是天津特有的盐商文化的演绎呢? 注:记者采访王老先生之时适逢周日,其嫡侄孙王家骃、侄曾孙王欢、天津文庙博物馆邰红均在座,不时插话补充了有据可证的史实。这些史实均已被纳入文内。-本报记者黄卫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