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陈导和他的“裸体女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10:19 中国《新闻周刊》 | ||||
没有车手喜欢用这样的造型示众,除了哈雷。 一个人·一个梦·一辆车的百年历史 1903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诞生了一辆由自行车改装的具有动力装置的摩托车。这就是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 如今,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哈雷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它已经成为一 今天,哈雷成为人们崇尚个性和追逐自由的象征。它的追随者已达65万人,遍布世界115个国家。 中国公民陈导就是这65万狂热者之一…… 本刊记者/丁尘馨 尽管今年古铜色皮肤大行其道,陈导的肤色还是黑得耀眼。比他的黑红脸色更显眼的,是陈导的如斑马般“黑白相间”的手背,那是陈导戴着哈雷手套骑着摩托在烈日下穿行后的产物。 “他们都喜欢纹身,但是这种文化要渗透到我这可能还要有一段过程,这也就当作我的纹身了。”陈导手心向下展开五指说到。今年48岁的陈导是国旅集团天马国际旅行社海外部的副经理,他十分乐于向人“展示”他这个特别的“纹身”。 陈导很喜欢手上这双哈雷的皮质手套,哪怕这样的夏天,凡骑摩托他一定要戴上它。“今年3月,我偶尔在一个杂志上看到一款黑颜色哈雷手套的广告,一个黑人,旁边一辆哈雷车,一手拿着这双手套,很帅。我就觉得这比较适合我。后来我到新加坡的时候找这双手套,没有;去马来西亚看,没有;到韩国,也没有买到。最后是带团到澳大利亚时在专卖店定制的。” 两年前初识哈雷一见钟情 “路从这里开始,没有尽头”——哈雷的广告语 已有20年摩托车驾龄的陈导是在2001年11月才认识并喜欢上哈雷的。那时他带团到在澳洲,刚好碰到澳洲的哈雷摩托车游行。当时至少有一两公里长的哈雷车队,一眼看不到头。“车队经过时象打雷一样,轰鸣着就过来了,非常壮观。”那是澳洲几百名哈雷车迷的一次周末出游。陈导说骑了这么多年摩托,却没想到摩托能让人这样地激动和神气。 从那时起他开始购买关于哈雷的一切杂志和书籍,去了解这个“品牌图案被消费者纹在自己的身体上最多”的摩托。 从令人眩目的外观到“如音乐般的轰鸣声”,再到关于哈雷文化的林林总总,陈导彻底被哈雷迷住了。 去年11月,他终于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女神。 他说:“我喜欢它,第一是,没有一辆摩托车可以和他相媲美:它的轰鸣声,让人感觉震耳欲聋或说振至肺腑,非常激动的轰鸣,惟独只有哈雷。我们在北京搞过两次关于声音的评比,有低频的金属声,还有高频的伴有音乐声;它低速、中速、高速,各种速度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不懂的人会说,这拖拉机又来了。 第二,我喜欢它这种纯金属的质感。整车几乎没有塑料件,都是实实在在的金属物品,我这车看上去体积不大,但是比我另一辆雅马哈要重70公斤。我一个人上坡下坡有时都搞不动。重量增加以后,它在高速行驶的时候车杠就非常稳;还有加油门的时候,我们称抓地,车轻的话就没有抓地的感觉,只有重的车才有这种感觉。” 哈雷摩托车有着非常强劲的马力,它接近汽车的排量及发动机的跳动,有如一个猛兽心脏的搏动。由于哈雷硕大的体积,沉重的重量,强劲的马力,没有强健的体魄的人根本谈不上驾驭它。因此能够从容驾驭哈雷的人是有理由骄傲的。 “连擦车都是一种乐趣” 哈雷的线条是令人心醉的,哈雷的电镀件是迷人的,更重要的是,哈雷的美学原则是:能裸露的尽量裸露。这有如法国的蓬皮杜中心追求的是裸露美,尽管哈雷裸露的是钢铁的心脏,金属的质感,但这在男人的眼中有如裸体的女神。 陈导从1983年开始骑摩托车。他的第一辆摩托车是A100,红的,当时花了3800多块钱,是辆二手车。“那时感觉不得了,那威风。”七、八年后,他换了辆捷达125,骑了三、四年,又觉得不过瘾,便换了一辆银灰色的春兰虎神。那辆车车身比较大,陈导觉得骑着满潇洒。“后来跟他们(摩托车俱乐部的)出去玩,一上高速,他们一眨眼就不见了,我这油门拧到头了就到100公里,这之前我从来没感觉到油门能拧到头的。” 随后,他又花了65000买了一辆京A牌照的雅马哈,并且改装得“很哈雷”。直到去年11月份,陈导购置了这部珍爱不已的银灰色哈雷。也是二手车,一款92年生产的车型。当时买的时候,这车外观看着不太好,很破旧。后来,陈导把看得不顺眼的地方,统统给换掉了。“换完后,我再骑出去,他们说,这还是那辆车吗?不会你又换了辆新的吧。” 买这辆车陈导大约花了6万人民币,又花了2万改装它。“如果买一辆新的,大约还得加15-16万。” 因为上的是河北牌照,陈导很少骑这辆爱车,“一年能骑10次就算满多的了,也不舍得骑,”他说,“按北京人说法,这是个物件,就放那看着我心里都舒服。我家里贴着一张很大的它的照片,我自己在电脑里做的,非常漂亮。” 驾车出游,是哈雷车手相聚的一个很主要的方式。每次要出游的前一天,陈导至少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去擦拭它,“这算时间最短的了,最多的时候我擦过6个小时,拿牙刷把它所有的缝隙全都刷干净。”等出游回来,所有的程序会再重复一遍。很麻烦,但陈导乐此不疲。 陈导说,他们出游没出发之前会先观察车的外观;都要看,看谁的车干净,要是谁的车不干净,他们就跟他说,下次,你得把车擦干净了再来。“这是一种习惯,因为你喜欢它,不是你会骑就行;你还得保养还得擦,这样才能展示出它的风采。” “真正打动男人的,是哈雷的精神力量”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曾经有个哈雷迷,远赴美国想买一辆心仪的哈雷车,当他兴奋地对哈雷车行的人说,“我要买摩托。”对方竟很酷地回答,“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卖摩托,只卖哈雷” 骑了20年摩托,陈导喜欢自己鼓捣这些铁家伙,在他家里,有两个满满的工具柜,“我的工具很多的,有小的砂轮机、电钻、电锯、各种从小到大的扳手,英制的、公制的都有;各种喷漆的涂料、抛光的工具;还有各种除锈的化学清洗剂。” 他还介绍了上次自己组装车灯的经历,“美国车的螺丝都是英制的,我们国家都是公制的,而且螺钉短。如果要的话,得专门从美国定货。干脆我自己买了工具,自己找长度,把国内型号的螺丝帽磨掉,找人把两个焊在一块,接成一个长的螺丝。全都是我自己动手,再找人做起来,很漂亮。” 陈导乐于自己动手,这正符合了哈雷车一贯推崇的自己动手改装的个性化宣言。 事实上,世界上两辆完全一样的哈雷车是不存在的。 陈导沉迷于哈雷的文化,同时在寻找传播的管道。在北京玉泉路他开的餐厅里,满墙贴的都是关于哈雷的大小图片,他希望有人和他一样喜欢它们。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