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凯:东北的使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9日07:14 新浪观察 | |||
东北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兴奋过了。温家宝总理几度亲临东北,指点江山中,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又将东北推向了改革大潮的前沿,等待它的将是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被采访人:李凯,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沈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新浪观察: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又是“共和国的总装备部”,它能否重振雄风得到举国关注,您认为东北的战略地位重要在哪里? 李凯:首先,重工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基础的一个保证。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现代化。从广泛的意义上讲,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但是,如果仅就经济方面而言,那应该是指工业的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的什么?最通俗的定义就是完成整个重工业的体系的建立,同时达到一定的产出。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和东南亚那些小国很不一样,那些国家国土面积小,只要把几个产业搞起来就可以。而中国这样的大国更需要注重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基础工业。 当然,我们肯定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但是它反映在经济结构上,最基本的本质还是不变的。20年之后,我们要实现国民经济的飞跃,并不是说人均GDP要达到一个什么数量,而是要有经济结构上的重要标志,这就是要建筑一个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由它来支撑起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是说,我们20年后的工业体系不可能是轻型的。要实现的下游的现代化,强大的基础必不可少。那么这个任务谁来完成?按道理来说,谁的基础好,就应该由谁来完成。 从地域结构上看,中国工业制造有4个重点区域,除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外,还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以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活跃,代表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趋势性是明显的,重点在轻工业,在面向消费者的制造业上,而它的上游产业,原材料、装备业等重工业发展缓慢。我们国家搞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对结构本身是一种扭曲,重重轻轻,重工轻农。全国的力量、全民的力量都去搞重工,这是沿袭苏联模式,搞计划经济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实现市场导向,对消费品的需求一下子增大,下游产业发展迅速是一种矫枉过正,这是珠三角地区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任珠三角当然担不起来,发展重工业不具备先天条件。 上海的历史上重工业、轻工业都好。目前,上海是任务是针对国际化、全球化将它的产业结构往高级化发展,比如金融业。上海的腾飞不靠传统。重点放在金融、物流、信息等新经济内容上。虽然这两年我国的制造业又兴盛起来。但是,上海有这些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就是所谓的要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 现在西部开发的力度很大,但它不如东北的环境好,市场空间、产业队伍、资源上的余地都不如东北。西部在长远来看,意义重大,可以使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得到改善。 东北的积淀非常深厚,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就业人数和利税都达到40%。东北能不能建设好关系到中国有没有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新浪观察:如果说东北现在落后了,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李凯:这几年东北发展的速度跟东北以前比起来,确实让人有失落感,但绝对速度不是很慢。举一个例子。一个制造水平全国领先的收变电厂子倒闭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成本太高,历史包袱太重。鞍钢现在算是改造比较成功的,退休的与在岗的一边多。实际上它的价值还是有的,能生产一流设备的工人还在,技术还在。有很多一家三代都是车工、钳工,都在一个企业,技能代代相传,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落后的现象,但这也同时也是东北显示力量的地方。 关键是优势怎样发挥出来?东北作为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地,大体上来说重工业水平要和下游的生产水平相一致,生产汽车的设备要能生产汽车,生产电视的设备要能生产电视,怎样把内在的东西发挥出来,各方面都要调整。 新浪观察:关于复兴东北,人们谈的最多的就是体制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李凯:说到体制问题,我认为这个体制问题不是指东北微观上的计划经济,其实东北人从来都是胆子大的,他不是保守、不敢,脑瓜子也不是不好使,而是没有办法,他自己解决不了。他的体制问题是“全国一盘棋”——整个国家40多年计划经济的一个产物,是全局问题,这个问题的遗留使东北始终没有很大的余地去改造。解玲还需系铃人,当然我们不要去算历史帐,那没有意义。 新浪观察:要“解这个铃”您觉得适合走一条什么道路?步子应该怎么迈? 李凯:我想应该有一些新思路。相对集中的发展某一方面的产业,在格局上实现产业细化,真正瞄准某些点,在整体分工体系中寻找立足点。资金来源要靠市场,不要靠政府。像现在钢铁这么热,国家都不屑去支持。而装备业这么多年一直处于低谷,从国际上看也在中下等。我们生产一般的数控机床还可以,但是高精尖的就很少了,日本始终占领了这些技术。 如果政策的重点不放在启动项目,放在启动市场上可能更好一些。政府启动市场,市场启动投资,投资拉动项目。基本的思路就是不要走老路。比如一个产品不错,但它不赚钱,可能是个别的关系没有理顺。如何让整个行业都能赚钱,这就是启动市场。一旦市场有了这个前景,资金都往这投,那么不需要多少钱就能吸收大量的资金。东北这个区域,日本、韩国的资本都很容易介入。他们的钢铁行业正在向中国转移,这个国际环境可以利用。我们早晚要成为制造大国,现在我们已经是钢铁大国。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 新浪观察:您觉得振兴东北困难大吗?您乐观吗? 李凯:东北的改造成本可能比西部的兴建还要大,算出来可能会吓人一跳,它的附加成本很多。单靠中央和地方肯定是不够的。而且没有好的前景,外资也不可能进入。我想振兴东北绝不是只是为国家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做点贡献这么简单。我认为要重振东北雄风,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结果,我是乐观的。 新浪观察:说到大东北,人们产生的联想往往是黑烟囱、大棉袄,有上酸菜的翠花儿,也有为国争光的马家军。您怎么看待东北的形象?你认为它与东北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凯:东北人我个人认为他朴实、固执、不事张扬、认实干,理性思考的成分可能少一点。东北可能不太容易出新思想,不容易领先,但思想相对比较一致,趋同性强。所以一旦动起来,由于想法一致,往往是决定性的力量,历史上很多现象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改革前期,东北可能有些彷徨,无所适从。但他一旦清楚的时候,这种力量型的性格就会发挥作用。 如果说封闭、落后的形象,那各地都有,上海有,北京也有。东北没有南方那么思想活跃,敏感性不强,动的晚。但是东北人的踏实、肯干会弥补这些不足。在单位里,各种性格的人都能达到事业的高峰。还有领袖人物,越是到高层,性格差异也越大。我感觉东北人很像美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直爽、坦诚,性格上的多重性和易变性很少。同样的,韩国人东北人更东北人。我认识的一个韩国的大学校长,特别愿意在街头吃烧烤,但是韩国的经济不是也发展得很好吗?东北亚的这种相容性可能比跟南方更强。日本人很内向,他们在经济上创新能力很小,就是一个模仿、一个认真,也能发展得很好。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差异都很大。我们这点差距算不上什么。 新浪观察:感谢您接受新浪观察的采访!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