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行动”:在台风中心触摸“杜鹃”最强心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4日05:49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24年来影响最强的台风“杜鹃”夹着暴雨登陆珠三角。广东省气象局“捕风行动”组的专家们带着超声风速仪等精密设备“顶风而上”,直奔台风“心脏”而去,本报记者独家随队出行,见证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9月2日一早,广东沿海地区又挂起了强台风信号。“科罗旺”前脚刚走,“杜鹃”又气势汹汹地直扑而来。而且,这一次目标很明确———珠三角在劫难逃。广东省气象局“捕 “一定要赶在‘杜鹃’之前安好设备” 根据预报,“杜鹃”将于夜间7时至8时在珠江口登陆,我们下午3:30就出发。记者对此有点纳闷,但此次捕风行动的首席负责人、广东气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宋丽莉的话让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架设好设备需要两个小时,我们一定要赶在‘杜鹃’到来之前完成!” 不过,这次行动还相对顺利。“自从‘捕风行动’启动至今,这已经是我们的第7次行动了。这一次的登陆时间是在晚上,我们可以在白天做足准备。而且随着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我们可以来个‘守株待兔’,先把设备架起来,这一次一定要拿到比上几次更令人满意的数据。”宋丽莉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由车窗望去,天空云层压得很低,路旁树上的叶子轻轻摇动,风似乎还离我们很远。但高速公路上不时溅起的水花和一块块显示着“台风影响,小心驾驶”的电子提示牌让匆匆赶路的人们更加心急如焚,对面的车道已开始堵车。司机老刘无计可施。宋丽莉的手机响个不停:“杜鹃”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朝广东奔来。我们正以每小时100多公里速度赶到它的“落脚点”之一———深圳宝安区石岩镇特种观测站。 5时许,当我们到达观测站时,先头部队已经忙开了。瘦高个子的技术员老黎虽已五十开外,但手脚十分麻利,为了行动方便,连雨衣都不穿,三下五下就爬上了几十米的观测塔。同伴们小心地把价值近万美金的多头叉子———刚从同济大学借来的三维超声风速探头递了上去,接着是记录仪。这些精巧的小仪器可以每秒检测到60组数据,比只能3秒检测一组的普通风速仪强百倍。他们要把仪器固定在观测塔上,在“杜鹃”掠过时记录下它的整个“心跳”过程。 “我们都是买了保险的” 6时半,风力已达八九级,“杜鹃”的脚步终于近了。大雨倾盆,狂风大作,一时鸡飞狗吠,空气中充满了不安的气息。所幸的是户外的设备已经基本安装到位了。至此,全省的常规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大气边界层、铁塔梯度和卫星资料收集等观测系统已经全面启动,“杜鹃”已落入专家们设下的“天罗地网”中。 退回到简陋的工作室,更紧张的一幕才刚刚开始。 “糟糕!数据传不过来。”工作组最小的成员毛慧琴心急火燎地叫起来:“录不到数据,工作岂不就白费了!” “快呀,急死人了!”下午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同济大学的庞老师也在手提电脑旁紧张地守候着。 7时许,狂风夹着雨水、沙石呼啸而至,突然狂风大作,顷刻间天地苍茫一片。“杜鹃”的威力开始显现。忽然间,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 “跳闸了!快想办法!”放下电脑,现在急需解决的是电源问题。 “设备到位了,风向也找对了。机会千载难逢,千万别让它从我们眼皮底下白白溜走!”宋丽莉十分果断。 “开车灯,快拉线,接上UPS!”作为小组的负责人之一,刘锦銮的决定马上得到响应。片刻间,上百米的线从二楼接下来,借着电筒发出的微弱光线,技术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狂风暴雨里,走向远处的露天观测塔…… “当心点!”记者惊呼道。 “不要紧,我们都是买了保险的。”刘锦銮半开玩笑地说。 “胜利了!胜利了!”8点左右,风速仪上的数据终于传过来了。工作室里一片欢呼雀跃。这时省局传来信息:“杜鹃”已在惠东登陆,并向深圳方向移动,预计10点半到达观测站。 9时多,风速加剧,暴雨更猛。“哗拉”连声巨响,临时工作室的玻璃门倒了两扇。驻守的保安紧紧地抱住另一扇门,因为后面就是放着记录数据的电脑台。雨水涌了进来,电线泡在了水里。 “险!要顶住!”从风雨里赶回来的小植和老江一面描述着外面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一边开始帮助收拾残局:“真险!广告牌就在车子前面砸下来,不少简易工棚都被掀翻了。能见度只有两三米。我们真是命大!” 此后1个多小时,“杜鹃”的风力、风速在迅速加强。10点半,瞬间阵风风速为40多米每秒,风力达到了12级以上! “太难得了,我们终于‘听’到了‘杜鹃’最强的心跳!”宋丽莉十分兴奋。这次成功的记录意义非凡,将为研究台风提供珍贵资料,为包括跨海大桥在内的现代化建筑设计的安全提供参考数据。(记者/翁淑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