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等外籍院士把脉中国科学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09:59 新浪观察 |
孙殿义 身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马库斯教授、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米歇尔教授,和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8月上旬应邀来北京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咨询座谈;马库斯、丘成桐、米歇尔还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做学术报告。 在这次中国之行中,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马库斯、米歇尔、丘成桐围绕当今与未来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为中国科学发展、知识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新世纪中国科技会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对中国科技过去50年的发展,6位外籍院士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中国科学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在21世纪最有可能出成果的是数学、生物学等学科。 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外籍院士认为这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责任重大,会给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肯定了中科院在前一阶段整合研究所、组建精干研究院的做法。 6位外籍院士中5位是诺贝尔奖得主,不免谈及众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本土何时能够做出诺贝尔奖?杨振宁教授预言:按照中国科技的发展,我觉得今后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的“竞赛”规则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马库斯、米歇尔、丘成桐关注中国科研项目评议,希望创造公平、公正的科学研究环境。 丘成桐教授说:中国科研在评价制度上不够完美,不够公平,造成后遗症不小。其实科学没有什么叫中国国情,或者非中国国情。一般国外科学家在评价中国来的科研审议文件时,往往会考虑到中国的情形跟国外不一样,他自动会有一定的批评在里边。现在往往不愿意去请国外的专家做评议,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中国科学的进步,评价制度是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体育能够很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很公平。你跑100米,跑到10秒钟就是好的,跑不到10秒钟你无论是什么样子都是不行,没有什么人情可讲。科学评价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最好。这对年轻人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做学问的时候,怕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够得到赏识。得到年纪大的老师,或者年纪大的学者的赏识。因为他担心做出来的工作不会得到很公平的评价。 外籍院士赞同尽可能多请非华裔的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通信评议,这样可以摆脱国内科研中许多因为人事的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本身就没有国界,对中国学术界的内部关系情况不了解反而更好,他可以更加客观,更加公正来做评议。 给基础研究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6位外籍院士提出,在基础研究中要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度。 杨振宁教授对中国科学研究中一种“从上而下”的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美国的科学政策倾向从下向上,就是在基层做研究工作的人,觉得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新的想法,就整理出来,或者写成建议,逐层地报上去,最后通过了。中国也许因为种种的历史背景,所以倾向从上而下的。不能讲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一种倾向都是有它历史的背景。我想对于从上而下的办法,好的地方是领导人易于注意。但也有问题,就是自上而下压力也来了,一层压底下的一层,再压底下的一层,所以就发生一个现象,有些人觉得不胜其烦。是不是应有些调整,我自己觉得是值得讨论的,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有的时候不能够计划得太多(来自上面的)。也要有自发式的,我曾经给起了名字叫做散兵式的战术,散兵式的战术跟攻关式的战术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这次看到中科院一个文件,上面作了一些统计,我从前没看过这样的统计,比如把物理诺贝尔奖金分成三种工作:一种是重大科学发现,一种是重大理论突破,一种是重大技术和方法发明。这个分类很有意思,我从前没有这样仔细去研究过,有多少是攻关式的研究出来的,多少是散兵式研究出来的?我想多半是散兵式研究出来的,当然有攻关式的,而且有的散兵式是要有攻关式的后盾才能作出来的。从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对于攻关式比较多注意,对于散兵式不够注意,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来说,也许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要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对中国年轻的科学家,6位外籍院士都认为要给予充分重视。他们看好中国科学界的年轻一代,都说自己最好的研究生多是中国人。 米歇尔教授说:科学研究是人来做的,而且是最好的人。那谁是最好的呢?最具有能耐的人就能够竞争上岗。要让最优秀的科学家上岗;学会选择那些接受知识快,有创新意识,比较开放性的,而且会辨别重要性的年轻人。特别是给他们5年时间,看谁能做出创新性的工作,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知识。能干的年轻科学家,一般是非常有“野心”的,为了成功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用成功来证明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最好的。 外籍院士建议中国科学院每年邀请更多的国际上的中青年科学家到中国从事科研,在多个领域起推动和开创的作用。现在请来的层次很高、长期工作的科学家还不多。丘成桐提出,请一些好的科学家到中国工作一个时期,要找真正有领导研究能力的人才,现在中国理论科学就需要领导研究的人才,这样很快就能把队伍培养上去。 米歇尔认为,怎样吸引非华人的科学家到中国来?这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要有一种吸引力才能够把他们吸引过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一个比如说有非常高水平的一流学术研究中心,它的研究的领域和学科都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这样的话大家会很愿意到中国来。有这样非常一流的学术中心,内部的知识结构很合理,容易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科学家是很愿意被吸引过来的。 他说,本人是非常鼓励我的学生学成以后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但是有的学生不愿意回去。因此,为了吸引本国的留学生和外国科学家,建议给予更优厚的待遇。 (《瞭望》2000年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