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就是 造币厂的机器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23:37 天津青年报 | |
本报记者沈沂 清末民初,天津卫的第一代工人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普通百姓对“做工”二字还没有赋予新概念的时候,人们对那些在造币厂里使用和操作机器的工人,一律称之为“机器匠”。工人分成好几级 天津文艺家协会会员高伟的祖父就曾是天津造币总厂的一个“机器匠”。高伟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听父亲提及祖父的事情,“当时在造币总厂里干活的工人,也是分成几个等级的。”高伟说,在所有工人当中,待遇最高的是由外国技师直接指挥的技术工人和工头;次之则是操纵普通机械干活的熟练工;再次之就是那些只会卖力气的小工们,如搬运、装卸、烧火等工人。人们习惯把前二者工人称为“机器匠”,而对后者直接称为“打小工的”。出来进去都搜身 据高伟介绍,造币总厂的工人们大都居住在锦衣卫桥、水梯子、陈家沟子、沈庄子一带。对于进入造币厂的工人管理非常严格。新工人进厂,必须有两名以上工人介绍并具保。没有竹制的“工牌”不准进厂。供工人上下班用的厂门开在金钟河沿岸,大经路(现中山路)上的前门只能供官员和外国技师出入。 而且,工人们进出厂有严格的搜身制度。“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最简单的搜身方法就是脱光衣服从搜身棚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工人们自己的衣物脱下放在一端,然后走到工棚的另一端换上做工时穿的‘工号儿’,夏日里还好说,冬日里尽管工棚中点着熊熊的炉火,光着身子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也会冻得浑身发抖。”上班下班拉汽笛 造币总厂上下班使用的是汽笛,声音就像老式的火车头,汽笛一响,声闻数里,连郭庄子一带都能听得见。高伟说:“造币总厂的工人最怕出工伤,被烫伤、砸伤的工人只能自己去看病,工厂一律不负责任。弄不好还会丢了工作。”所以,每逢造币总厂下班的汽笛声响过,那些工人们的妻子就会走出门外,站在胡同里焦急地张望,直到上工的人们都回来了,胡同里才恢复暂时的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