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信工程科学家吴朔平--竭尽忠诚绘青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18:10 中国航天报 | |
中国航天报记者宋丽芳 吴朔平简介 吴朔平,我国著名的电子和电信工程科学家。1958年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七机部技术顾问等职。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研制及情报开发,主持研制的M—2型仿真机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并在型号仿真方面广泛使用。他被国家科委聘为电子技术专业组成员,参加了1978年到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首创的《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自1986年起由国家教委在卫星教育节目中向全国播放。 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星陨留得芳名在德高望众 2002年4月26日凌晨3时,有突出贡献的航天老专家、国家一级研究员、原二院副院长吴朔平,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94岁。 惊悉吴老去世的消息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专门给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夏国洪总经理写信,表达了他对吴老的敬重和哀悼之情。宋健在信中写道:“五院成立后,他参与领导组建二分院,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科学中,他谦虚好学,热情地帮助、提携中青年,成为数代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特别是航天事业的重大损失。”夏国洪总经理将宋健的信转给二院领导时评价道:“吴老德高望众,他对航天,对电子通信事业做过重要贡献。我对他的逝世深表哀悼。” 吴朔平用一颗忠心和可贵品德赢得人们的尊重。不论是领导还是与他工作过的普通工作人员,谈到吴老,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二院科技委的几位秘书深深地被吴老的谦和和平易所感动。他平生从来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尽管自己年事已高,每每秘书们送文件或有事把电话打到家里,他不愿让别人跑路,总是要亲自到办公室。一位秘书回忆道:吴老工作井井有条,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他清清楚楚。有时外出来不及回办公室,工作人员只要经吴老指点,按图索骥,就会得来全不费工夫。但他也有个癖好,每次外出开会,有一个黑包从来不让别人背。因为这是吴老的“宝贝”,里面装的全是必备的书籍和药品。 岂能尽知人意,但求无悔我心。这是吴朔平言行准则的直接流露。子女们清楚地记得,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上午,已不能言语了。当父亲看到医生到病房时,一下子就张着口、急切地想要说什么。了解父亲的女儿赶快问:您是要说谢谢吗?父亲点了点头。看见护士,父亲又张着口,发出了听不清的声音。女儿再次问:您是想说谢谢吗?父亲又点了点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吴老还不忘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表达谢意,使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磨难虽多,但一生追求不变。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吴朔平在文革中难逃挨整的命运。“特务”的罪名从天而降,他被关在了一间与世隔绝的小屋里。唐山大地震那年,别人家都搭防震棚,可他因没有接收单位,只好在外面靠一把雨伞、一个凳子躲避余震。从外地插队的子女见到父亲这个样子,心里非常难过。每次审查时,他的心里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尽管这样,子女们没从他的口中听到过半句不满的语言。平反后,组织上补发他七八千元工资,按照当时的北京房价,可以买到一套尚好的四合院,但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上交给了组织。在他76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由衷地说:“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事。” 老专家各有各的性格,但他们对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几乎是共同的特点。60年代初,二院实施“专家带徒”活动,使一批现在的“中流砥柱”们当时受益匪浅。曾经是吴老“徒弟”的李伯虎、许信华、陆林根等都从老专家身上学到了严谨的作风、谦虚的态度以及对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老专家们为了组织的嘱托,对“徒弟”们付出了全方位的关爱。在工作之余,吴朔平不忘带“徒弟”们小憩,当回篮球迷。 90年代,组织上让他申报院士,他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关心,并大力推荐其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参评。去世前当他得知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李伯虎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时,好像比自己获得什么大奖还高兴。他真诚地跟别人说:“伯虎评上院士,真是了却我的一件心事。”吴老的高风亮节一直在科技人员中传为佳话。 身在曹营心在汉忠心报国 1907年的冬天,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父母愿第一个孩子一生平安,便取名为吴朔平。但他的成长经历了一个多舛的年代。清政府的软弱,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军阀混战,人民饱受痛苦;日寇入侵,国家再遭欺凌。历历在目的这一切使他感受到国家不强,就会挨打。他心里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学好本领,科技报国。 吴朔平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老大。父亲是个文化人,受当地一位有名的商人的推荐,带着全家人来到江西省安源煤矿,靠会计工作维持生计。父亲是个正派本分的人,一次由于不愿做假帐,结果被东家炒了鱿鱼。一家人的生计断了。 1928年,吴朔平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了,并有了一份工作。渺茫中又给全家带来一线希望。也许出于长子的身份,吴朔平家庭责任感十足。他订了五年计划,不进娱乐场所,不谈恋爱,资助弟弟妹妹上学念书。在他的感染下,老二大学毕业后又资助老三,一个接一个,就这样七个兄妹全都是大学毕业。孩子们有出息,使失业的父亲得到最大的安慰。 有报效国家的雄心,还必须具备一身才学。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他致力于国家的电信事业。1935年夏,他在青岛主持安装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海岸电台。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吴朔平这时已在国民党的交通部电信部门任总工程师,他凭自己的技术,为天津敌后游击队研制了无线电自动快机设备和定向天线,提高通报速度五倍多,扭转了日寇切断天津快报线路造成电报大量积压的局面。他还为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研制了100瓦无线电发报机和20余部给游击队使用的小型便携式电台,为东北义勇军研制了无线电通信机,确保了大后方的对外联络。1940年,他参与了重庆国际电台的建台工作。那时他所在的部门里有不少共产党员,他们彼此都心照不宣。吴朔平十分敬佩共产党人的执著追求、高尚的品质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尽管党派不同,但吴朔平的心早已朝向共产党。 国共合作破裂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吴朔平与在电信部门做业务员的妻子凭着自己的力量竭力营救身边的共产党员。当时吴朔平的一个下级在办公室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吴朔平了解到这人是名共产党员,虽然非亲非故,但吴朔平与妻子万分焦急,他们想起这位共产党员的堂兄时任国民党上海副市长,冒着巨大的危险,让妻子出面,找到这位副市长,告诉他堂弟被抓的事。在多方努力下,这位共产党员终于获得释放。像这样被他营救的共产党员不止一人。一位曾经被他们解救的共产党员在解放后,每次见到吴朔平,总是以“恩师”相称。 1947年,吴朔平被派往美国学习,同时验收上海国际电台向美国订购的20千瓦发射机。当时国内共产党解放军已经吹响了解放战争的号角。已身处国民党电信部门副局长之位的吴朔平完全可以在美国定居,或到台湾,何况他的二妹妹和两个弟弟早已在美国。但他痛恨国民党的统治,更反感其内部的腐败,他知道,新中国急需科技人员,毅然绝然地放弃了安逸生活。1948年,他坚定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祖国。在他的劝导下,两个弟弟怀着报效祖国的信念,也在解放前从美国途经香港回到大陆。 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已过不惑之年的吴朔平心情不能平静,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真正归宿,并开始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才智。 耕耘航天成果丰辉映事业 人说江南出才子,吴朔平就是靠这方水土的滋养成为我国一代电子和电信工程科学家的。他不仅在我国电信事业名声显赫,而且在航天领域也是鹤立群芳。但他却总是谦虚而自愧地说:“我在航天一事无成。” 解放初期,吴朔平负责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信研究室,创办了第一个电信科技刊物《电信建设》;1950年,在王诤领导下,吴朔平负责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电信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对超视距、超高频电路的专题研究;1956年,他又创办了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并主编《国际电信技术动态》月刊。 50年代中期,我国成立了国防部五院,开始了中国航天的历程。当时审查很严格,进到这个部门的人必须是根红苗正。尽管吴朔平有在国民党电信部门工作的经历,但组织上凭着他过硬的技术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还是把他安排到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并让他担任副总工程师,参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工作。组织的关怀和信任,使吴朔平感激备至,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中国的航天事业。 “南蔡”“北吴”似乎成了二院老专家中的专用名词。因为当时蔡金涛来自上海,吴朔平来自北京,他们同是知名的电子专家。科技人员们公认,二人是资深级专家,别人不可相比。再加上后来的黄纬禄,他们便成了院里前三位不按姓氏排名的元老,受到大家的尊敬。 1959年,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计算机研制单位。他亲自主持研制了系统仿真用的模拟计算机系列。其中的小型机FM—8达到了当时国内领先水平,M—2机是国内首台航天用大型模拟机并在多个型号仿真试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62年,他组织研制的数字计算机最先在国内成功地采用了PERT技术。 1975年,为了引进和仿制当时国外一流水平的医疗设备伽马相机,他在721医院五层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通宵达旦地钻研。有人描述说,这间房间小得可怜,里面仅能放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双屉桌,要想进去必须挪动椅子,门才能打开。就是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下,他吃透了伽马相机,并撰写了《开关电路设计》一书。 身处逆境依然有所作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谁能想象,吴朔平的“英语虚词法”是十年浩劫中在“牛棚”里诞生的。70年代末,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二院大部分科技人员的外文水平被“搁浅”。吴朔平意识到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缩短与世界的差距,语言是第一道要闯的难关。他总结数十年英语学习的经验,创编了《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使用该方法只要掌握二三百个常用虚词,就可以借助词典阅读英语专业书籍。在第一期3个月的英文训练班上,20名学员绝大多数收到读懂译对的效果。他的这一发明很快在全国推广。1986年,《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录像片,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观众播放。他编著的《科技英语速成读本》,成为当时的畅销读物,销量达20多万册。 除此之外,在辛勤劳作中,他笔耕不辍,撰写和翻译了《布尔代数和稳定性》、《情报科学》、《计算机英语虚词分析法》、《系统理论》、《核电磁脉冲防护课程讲稿》等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为航天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知识财富。 步入耄耋之年,吴老这位人称“二院不退休”的老专家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更执著、更炽热。他对每一分钟时间无限珍惜,力图使生命闪烁出更大的价值光彩。 ★吴家寿星多 吴朔平的父母有三双半儿女,全家除一人过早去世外,其余人都活过了古稀之年。吴朔平今年去世时94岁,就连他的妻子也活到84岁。现在健在的还有3个妹妹,论年龄全是耄耋之人。大妹妹89岁,二妹妹84岁,三妹妹80岁。谈到高寿,他的几个妹妹感慨道:他们的妈妈谢世时已95岁,一方面有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炼就了吴家人一颗颗平常心。★除了亲情还有个“书情” 在家里他除了对妻子和几个孩子体贴入微外,还有个嗜好就是爱书如命。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不忘读书。夏天他在一间仅有八九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埋头苦钻,光着膀子,趴在桌子上,身边的书几乎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有人不经意推门一看,被此情景感动了。他的几个孩子自懂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总是在伏案读书。★金婚夫妻登上《一路同行》 1991年,北京电视台制作《一路同行》节目,从京城各界知名人士中挑选金婚夫妻做节目。结婚已经53年的吴朔平夫妇因为名气和资历,再加上他们口碑好,自然成了这一节目被选中的对象。至今在吴老家中的客厅里还摆放着节目摄制组为他们拍摄的纪念照。★好字胜似书法家 也许是早年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可以称之为中西贯通的人。不仅中国文化功底很深,而且对外国的小说、音乐、美术,也有一番研究。加上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的铺垫,他写有一手好毛笔字。老同事和“徒弟们”讲到他的事时,免不了要夸夸他的一手好书法。如果以前吴老有机会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准能捧杯。没想到贴在书房门上的一幅字“闭户自知精力减,贮书还望子孙贤”,竟成了他生前绝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