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高级技师赵启明--巧给卫星瘦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18:52 中国航天报 | |
这是中国技术工人的最高领奖台。2002年12月12日,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在北京颁奖,领奖台上来自全国工人战线的十名青年才俊中,我国复合材料胶接领域的技能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卫星制造厂的高级技师赵启明名列其中。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复合,组成的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器应用这种材料,即可获得金属般的刚度和强度,又可大大减轻自身 卫星承力筒是卫星内部的一个圆柱形结构件,它承载着卫星的全部重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是首次把复合材料用于主承力筒结构的卫星,赵启明带领他的小组担任的就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主承力筒的成型工作。这个主承力筒形面和结构非常复杂,成型技术难度极大。在领导的组织下,赵启明与技术人员及小组人员迎难而上,先后攻克了“碳纤维布变形”、“波峰起皱”等一系列操作难题,我国第一个大型碳纤维承力筒终于问世并成功应用于该卫星上。 赵启明善于创新。在复合材料胶接中,他有得意的一笔,那就是“碳纤维无纬布多层隔离吸胶法”。承力筒使用的材料价格昂贵,用原有方法制作耗材多,效率低。赵启明从碳纤维多层板上受到启发,采用并成功实现了多层隔离吸胶,不仅效率提高了8倍,还节约资金22万余元。他们运用此法制作的10多个承力筒被运用到多个卫星上。 由于技术好,能吃苦,善攻关,赵启明很快就成了卫星厂复合材料胶接的行家里手。他先后参加了多个以复合材料为主结构的卫星、飞船型号的研制。 为管理好小组工作,完成型号任务,他付出了许多业余时间。担任组长近20年来,赵启明经常是最早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要计算工时,他是车间甚至是全厂最多的一个。 1990年8月12日这一天,妹妹要出嫁,妻子也要出差。他早就答应过妹妹,要参加她的婚礼,他也许诺过妻子出差时到车站送一送她。但是,某型号承力筒模样件成形工作到了关键节点,小组成员都放弃休息时间白天晚上加班干,作为一组之长的赵启明更是离不开。那天,他没能参加妹妹的婚礼,更没能去车站送一送妻子。 赵启明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传授技艺的高手。他带徒弟不光靠言传,更注重身教。 他的一个徒弟1998年技校毕业进厂,被分到赵启明手下干上了复合材料。2000年,在制作卫星太阳能电池帆板时,赵启明鼓励已经出徒的她去“挑摊”。为了增强她的信心,赵启明就把从前制作时的工作记录找来给她看,告诉她:“先把图纸工艺真正看透了再动手。”当徒弟挑起摊子干的时候,赵启明一直跟在现场。这位徒弟说,有师傅在身边即使帮不上忙,干起活来心里也会踏实些。 在赵启明的带领下,卫星制造厂的复合材料组,成为一个学习的课堂,一个又一个技术骨干,挑起了中国卫星制造业复合材料的大梁。(崔伟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