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飞船专家于登云--丹心豪情系星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18:57 中国航天报 | |
中国航天报记者许斌 于登云,研究员,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他是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国家863某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于登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 他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分析软件开发和工程分析设计等工作。1994年起,他历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7月任501部副主任,2000年3月任501部神舟飞船指挥,2001年4月兼任501部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2001年12月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 他主要参与研究的“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1992年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航天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软件系统”1998年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奖二等奖;“资源一号卫星动力学分析设计”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1996年他获“航天十佳青年称号”,同年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得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奖励。少年会计 湘西山区人杰地灵,生长于此的于登云自幼聪慧,十三四岁就当会计的他在孩子堆里十分出众。时光流转到今日,曾经的“少年会计”身份也让他这个青年专家的身上添了几分别人少有的“传奇”色彩。打造好钢 于登云把自己的经历比做金属学中的“调质处理”,在武汉上大学是“加热”,在哈尔滨读研究生是“淬火”,在北京工作是“回火”。最终,经过不同时期的锤炼,成为优质钢。最好的休息 由于工作忙,于登云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每天回家已经非常疲劳,能在电视机前看看电视或是闭目养神,是他认为最好的消除疲劳的方式。偶尔他也喜欢唱唱歌,放松心情。 步入航天坎坷求学终圆梦 于登云的求学之路坎坷而有戏剧性。 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湖南省绥宁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天性聪明的他,13岁就已初中毕业。当时,正赶上由冬季招生转为秋季招生。空闲的半年时间里,他所在的学校开办了农机班、农医班、财会班等,喜欢动脑筋的于登云选择了财会班。半年学习结束后,他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俨然成了队里的“大人”。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的初中老师找到已经工作两年的于登云,劝导他继续考高中上学。虽然于登云的初中课本都已遗失了,但考试对他来说并非什么难事,他听从老师的教诲,轻松考上了镇上的高中。 命运似乎要让于登云经受更多的磨难。刚上完高一,他就因病休学,在家整整休养了一年。病好后,他原来所在的高中因故取消,一切必须重新开始。1979年,于登云再次考上了高中,不同的是,这次考取的是县里的重点中学。 高考前,于登云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当时,他喜欢两类人,一是军人,一是科学家。军校的老师曾到他所在的学校招生,于登云也动过上军校的念头,但他更羡慕夹着图纸、研读书籍的学者,反复斟酌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考大学。 1981年,于登云以县里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武汉华中工学院。填志愿时,他选择的是机械与电子系,但学校的录取老师看到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出色,就把他转到了力学系。这一阴差阳错反倒为他后来从事卫星工程力学研究设计打下了基础。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顺利度过。1984年,即将毕业的于登云面临人生第二次重要选择。此时,中国迎来了国庆35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装备有先进导弹的部队威风凛凛地从天安门前通过,壮了国威。这一盛况彻底征服了他的心,他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国防大军中的一员,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当他获悉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当时航天部惟一的重点大学时,他毅然决然报考了该校的研究生。 命运开始垂青于他,虽然于登云作出报考哈工大研究生的决定时,离全国研究生考试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但他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在哈工大,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还承担了很多的社会工作,他既是班长、党支部书记,又担任了研究会主席等职务。1987年初,北京的一所大学明确表示同意他去工作,于登云来到北京,同时心向航天的他把自己的简历送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人事处。无巧不成书,不久,501部有关领导向哈工大招人,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正是向501部送过简历的于登云,于登云就这样圆了航天梦。献身理想倾心事业不畏难 初到航天,于登云正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他所在的501部是专门从事我国卫星总体设计的单位,能在航天这样的单位工作让他兴奋异常。但在工作中他了解到我国卫星研制的起步比发达国家起码晚了10年的时间,并且难以满足国家建设的各种需求。每当听到我国租用国外卫星的消息,他就感到不安与心痛,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了他献身祖国卫星事业的信念。 刚开始工作,于登云就承担了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新型卫星是一种长寿命、大容量卫星,卫星的能源依赖于太阳能,从太阳能帆板获得。过去,国内没有帆板展开时的振动以及卫星姿态调节对卫星影响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多是保密的,而且非常有限。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多项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承担这样的课题让于登云体会到了责任与压力,为了攻克这一棘手难题,他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使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简单,而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学习,却使他的知识、思想日益丰富。课题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现在的计算机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那时则需要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当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好的计算机是一台带着几十个终端的VAX780计算机,内存总共只有一兆。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于登云常常是早晨把程序输入,在计算机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了晚上才能得到结果。 日复一日,经过数不清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计算,他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韧劲,用两年多时间创造性地完成了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了将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尽快应用于卫星设计工程中,他又毫无保留地将分析软件的源程序及相关资料移交给其他技术人员,让他们继续进行二次开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于登云所做的课题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青春不悔平常心执著追求 于登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航天系统技术人员收入普遍比较低,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说法。他所在的单位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区,薪金的差异、职位的变化以及出国的机会,种种诱惑使501部流失了不少人才。面对名利,于登云并没有浮躁,更没有随波逐流。工作中,他感到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赶上了难得机遇,正是需要人的时候,献身航天是他的理想,他无悔于这样的选择,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他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更加努力、踏实地投身到工作中。 于登云曾这样说:“做好小事,才能去做大事,才能有机会去做大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一定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好,眼高手低只能害了自己。” 1994年,他承担了一个国家基金课题——载人航天飞船留轨舱对接,虽然研制费只有8万元,属于小课题,但于登云认真对待、仔细研究。航天专家王永志看到了课题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自工作以来,于登云先后参与并承担了航天器柔性动力学分析研究、撞击动力学分析研究、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研究、负载卫星动力学一体化软件开发等项目研究工作,组织并主持了航天器颤振动力学分析研究、国家863高科技航天领域重大项目“空间实验室综合演示系统研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参与承担国家“八五”卫星总体动力学实验室立项论证与引进建设和“东方红三号”、“资源一号”、神舟飞船等型号工程的有关动力学分析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他还先后撰写技术报告3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 出色的工作使荣誉接踵而来。1991年,于登云被破格评为高工,1993年他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科技青年”称号,1995年他被破格评为研究员。1993年于登云还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虽然每个月只有50元,但他内心仍有些不安。他觉得那么多为航天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科技人员还没有得到津贴,自己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是组织对他的厚爱也是对他的鞭策,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组织的感激。在成绩与荣誉面前,于登云并没有放慢攻克科学难关的步伐,他决心做出更多的成绩回报航天。永攀高峰心系星船谱华章 由于工作出色,于登云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从单纯的技术研究到综合管理,角色变了、担子重了、责任重了,他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把握全局的发展方向,这对他是更高的挑战。 在501部担任常务副主任期间,他主抓科研生产。在管理中,于登云强调层次管理,责、权、利清晰,质量职责严格执行,监督机制明确制定。他赞同这样的观点:创新,就是把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转化为用已知的理论与办法来解决,或是把工程中已知的方法、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去解决工程中的共性问题。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备受各界关注,技术上关键点、难点很多,管理上不允许出任何差错。 作为501部神舟飞船总体设计、热控、结构与机构、测控、仪表照明等分系统的指挥,他致力于强化责任观念,建立健全各项产品保障制度,力求总体各分系统不出任何纰漏。他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要达到“做前有策划、做时有依据、做后有记录”的标准,一切经得起检查,通过周到、细致、系统的管理,确保飞船万无一失。抓预研工作,他强调抓两头,即对外开发用户,把潜在的用户变成未来的用户;对内做好技术储备,成为国家的航天器研制主力军,具备对未来卫星技术发展的预见性,以及对突发事件快速应对、迅速反应的能力。 多次的国外宇航企业考察,于登云深深感受到国外公司的观念与机制。他感到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有能力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化、系统化、明了化,使其可以有效地执行,并受到监督。担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后,于登云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一流宇航公司的要求,在总体专业技术部提出了“出产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宗旨,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计、一流的人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总体专业技术部的工作涉及卫星、飞船等工程的多个专业分系统以及成百上千个部件,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100%有效,任何微小隐患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以往的卫星型号研制周期有的长达十几年,而现在新型卫星的研制周期要求缩到五六年甚至更短,还要求多型号并举,这对于登云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他提出实现六个稳步,即实现科研生产稳步运行,实现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人才队伍稳步提升,实现技术创新稳步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于登云在总体专业技术部还特别强调提高效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企业性技术实体,必须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努力创造经济效益。没有效益,人才难以吸引、稳定,技术难以创新、发展,设施难以更新、改善。他在总体专业技术部不断推行和完善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开源节流的政策措施。 于登云是个实干的人。他常说,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现、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大鹏展翅,志在高远,于登云正在用毕生为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续写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