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国航天的“第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0日14:26 新浪科技 | |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角 1960年2月19日,位于上海远郊的东海之滨,研制发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2年3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增加有效搭载质量和探测高度范围的要求,科技人员对T-7火箭进行了一些生要的技术改进,命名为T7-7A气象火箭。 第一枚T7-7A火箭于1963年12月发射成功。火箭携带40千克的探测仪器飞达115千米的 第二代固体燃料气象火箭和平二号,是从1965年开始研制伯。它是两级固体燃料无控火箭,由两台固体燃料发动机与箭头组成,能将10千克重的气象探测仪器送到60千米以上的高空,对中层气象参数(大气温度、压力和风向、风速)进行综合测量。带有探测仪器的箭头从弹道顶点附近乘降落伞下降,既可以使60千米高度处的下降速度符合探测要求,又可以保证探测仪器安全回收。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角和平二号气象火箭1967年首次飞行试验即获成功。1968年11月设计定型,并移交工厂进行批量生产。从1970年1月至1973年2月,和平二号在我国西北地区兴建的气象火箭发射站共发射了49枚。 第三代小型固体燃料气象火箭和平六号,织女一号,属小型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这两种火箭采用了端面燃烧型固体发动机,在总体方案及发动机设计上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及有效的技术措施。由于探测项目的不同,它们分为综合型和落球型两种。 1971年底,和平六号气象火箭在酒泉发射试验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 1988年12月首次成功发射了4枚织女一号火箭,圆满地完成了对近赤道、近海地区的探测任务。和平六号、织女一号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气象火箭突破了火箭小型化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开展中层大气的探测工作中掌握了先进实用的运载工具。了解空间的各种物理因素及其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研究空间生物保障系统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宇航员的宇宙飞行和安全返回,保证宇航员返回后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 T7-7A(SI)火箭携带的第一批登天客被安置在密封生物舱内,它们是4只大白鼠、4只小白鼠和12支生物试管,试管内分别装有果蝇、须酶及生物制品。其中2只固定的大白鼠放在金属盒内,另2只在有机盒里自由活动。供气系统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级生物舱供给新鲜空气,当箭头落地后通过开启通风阀,使舱内外气体自然对流、换气。摄影系统拍摄2只活动大白鼠在飞行过程中从超重过渡到失重阶段以及失后果阶段的姿态变化。遥测系统测量1只固定大白鼠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变化曲线和火箭轴向过栽系数。 1964年7月19日,T7-7A(SI)生物试验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场升空,不久,一顶降落伞拽着回收舱徐徐降到地面,生物学家从密封生物舱里取出8只白鼠和12支生物试管,第一批空间"探险者"旅行圆满成功。随后在1965年6月1日、6月5日,我国又重复试验了2枚火箭,火箭各系统工作正常,所有试验动物全部活着返回地面。从这些试验中,获得了重力因素对试验的支物行为的影响以及飞行因素对试验动物某些生理、生化方面影响的资料。 1966年7月15日"小豹",7月28日雌性小狗"珊珊"被送上宇宙。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事情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到1998年7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3次,成功46次,其中将19颗外国卫星发射入轨。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已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987年和1988年,法国马特拉公司和联邦德国MBB公司的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分别搭栽中国的返回式卫星,完成任务后顺利回收,揭开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序幕。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第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打开了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通道。截止到1998年6月,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19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把23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9%的市场份额。 1990年4月7日,中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卫星。亚洲一号卫星和发射铱星系统,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一种全球性的数字化个人通信系统,它的主体由66颗在低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群组成。 1997年12月8日,长征丙改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铱星,成功地将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8年3月26日1点01分,在春寒料峭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长二丙改火产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千米的轨道,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 1998年5月2日17点16分,长二丙改运载火箭再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两颗铱星发射升空。它标志中国为铱星系统组网发射6颗卫星任务的圆满完成。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推力最大的火箭。全长54838米的长三乙火产,无论其高度,还是其运载能力,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首飞出师不利,由于火箭控制系统惯性基准发生变化而招致失败。这次失败,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火箭准备进行第二次飞行,任务是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这次发射,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至关重要作用。 两个月后,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三乙火箭再显神威,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1998年7月18日,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伯鑫诺一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 1970年4月24日,在我国西北的酒泉发射中心,9点5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我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中华民族古老美丽的飞天梦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变为现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它的设计寿命为1年,实际上空间运行了8年多时间,以其寿命和、可靠性高而引人注目。它的研制发射成功,为中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经验,为卫星技术特别是卫星的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和无线电测系统的研制开辟了成功的道路。 1979年7月28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一箭三星发射。1981年9月20日,进行第二次一箭三星发射。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二号相继与火箭分离,3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星上各系统工作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