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提出振兴东北的关键在于“转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1日05:41 人民网 | |
9月20-21日,在长春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振兴东北的关键不在“开发”而在于“转型”。这个研讨会是由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主题是:“振兴东北-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郑杭生认为,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时,“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但有一点必须要保持清醒地认识,这就 在郑杭生看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所谓的“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也就是说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转变中: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也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相互推动。但是,结构转型和经济转轨并不等同,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结构转型短期内无法完成,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与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比较而言,体制转轨应当在相当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这是降低改革成本的必然要求。 相对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来说,中国的体制转轨不是从一种传统体制向另一种现代体制的过渡,而是从一种缺乏效率的现代体制向另一种更有效率的现代体制转变。 这两个转变同时并进,相互推动,也相互制约,造成结构冲突和体制摩擦,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因此,郑杭生认为,东北地区“转型”、“转轨”的特殊之处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原有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为彻底的地区。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这一区域以内,企业一方面受到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至今对旧体制存有深深的依赖。经济发展既受害于旧体制,又受惠于旧体制。职工与社会心理上迫切向往改革,又对旧体制颇多怀念,相当多的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怀有担心和恐惧,对竞争的压力思想准备不足。这种状况构成了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的重要障碍。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和“转型”充满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人民网长春9月21日电)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