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授看大门”是不是人才浪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6:5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作者:卢保红 张涛 程子龙 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工程师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 刘志明,正教授级外语译审,兼任河北省翻译系列高级评委会主任、翻译工作者协会 王英华,副研究员,多年在科研处从事科研项目管理。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种种原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在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年提前病退。 张成槐,河北科学院能源所工程师,在职研究生。因带其搞课题的工程师退休,自己申请不到其他研究课题,累计在乡下做了4年与科研无关的扶贫工作。2002年,先在办公室当内勤,收房费、水电费。去年冬季院里改制,他因专业不对口开始在能源所传达室发报纸。 对于这3名知识分子的遭遇,河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树煌认为这是改革当中的阵痛。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院方对他们有失公允,是用人上的“人治”因素在作怪,是人才浪费。 3名知识分子的遭遇虽然只是个案,但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每个单位都需要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而谁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性,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才还远没有多到连个工作岗位的“坑”都没有的地步。看来,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人事制度改革应在营造“四个尊重”环境上多下功夫。当然,科学院所改制推向市场后,知识分子也应尽快调整心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