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发展民间公益事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22:29 华夏时报 | |
访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 访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 文并摄影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邵晓愉 近年来弱势群体一词颇为流行,社会各种机构包括媒体在内都开始向这些人群给予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与此同时我国的公益机构和慈善事业也在继续发展中,但是这其中也存在 弱势群体:利益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记者:自从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之后,这个词就非常流行。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并不明确,请你谈谈到底什么是弱势群体,他们究竟包括那些人? 王思斌:“弱势群体”这一词定义非常多,和这个概念相关的还有“脆弱群体”,这是从社会工作概念角度讲的;“边缘群体”,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提法;“困难群体”,是从民政部的提法,也是目前提得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我的一个博士后还提出了“劣势群体”,是比弱势群体层次更低一级的,相对于优势群体而言的。 其实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最早是从香港传入内地的,93年的时候和香港那边一起开会就已经有这种提法了,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弱势群体主要是底层群体的分层,比如说农民工,残疾人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不过在我看来像残疾人这一弱势人群他们的弱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上。而我本人的观点,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是由于权利利益分配的不均形成的人群。因为所机会的不平等,所以在社会财富、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也就是一个人在利益竞争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基本权利受到了损害的群体,就是弱势群体。从这一点而讲,弱势群体比脆弱群体的社会性含义更强。大体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记者:据了解,中国的弱势群体占中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社会发展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每跑一圈之后都会有一群人被甩了出来,请您谈谈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王思斌: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是一个社会裂变的问题,从中心到边缘,社会有时就像一个大漩涡,总是会有些人被甩出来。其实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只不过我们当今社会尤为明显、充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个人原因,一个就是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主要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比如说残疾人,包括身体上和智力上的残疾,这些人由于个人的不健全而造成“弱势”,这是在每个国家都有的现象。而另外一些人主要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目前,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由于社会对他们提供的机会不平等,所以不能成为“强势人群”。社会性弱势群体中大多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阶级或阶层。他们则是与社会不公直接、密切相关的,因而也与社会稳定直接、密切相关。他们被弱势化的原因是与我国经济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相联系的。 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记者:你觉得在对待弱势群体这个问题上,政府和社会更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来更好的帮助他们? 王思斌:正确地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不是眼泪和同情,而是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首先要关心弱势群体,这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社会强势群体的责任。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其次,社会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目前我们保障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公民的很多社会权利还没有得到普遍有效的保障。再次我们应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要让弱势群体自己站出来说话,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如果弱势群体被排斥在社会进程之外,不能参与相关决策的进程,他们的声音就无法表达,更谈不上有效维护其权益。 记者:现在的弱势人群除了生理上的原因,比如残疾人等,更多的是社会上弱势群体,比如一些下岗职工。对于他们您认为除了救助之外还应采取别的什么措施嘛? 王思斌:所谓“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作为一门学问的社会工作,其核心观念就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试图运用各种技巧激发救助对象的自助潜能。我们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应当遵循这个出发点,侧重培育、动员和增强弱者的自助能力。我们的救助原则是治疗-预防-发展。这是我们的社会工作理念。我们也要改变弱势群体自身的观念,他们不是被动的,就是等着被救助的。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俗语云,“惟自助者天助之”,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展能力,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我们应该教会他们一些技能,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培养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并且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更有意义。除了靠政策体制外,也要靠他们自己。我们社会工作者救助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再救助,帮助他们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自助,希望将来救助的对象越少越好。 记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弱势群体,不仅包括原有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特别是女童,而且包括新出现的下岗职工子女、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特别是目前近二百万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王思斌:如果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公平的待遇,那么,不久的将来,在许多城市里,将会出现一支数量庞大的新文盲大军,他们从小在城市边缘生活,是在歧视与排挤中长大的城市“二等公民”,他们将形成新的严重社会隐患。如何妥善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应当共同关注的事件。谈到这个问题,昨天(9月10号)的新闻就说“温家宝总理去石景山区的玉泉路小学看望外地来京务工农民子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20多个省区市。温家宝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并且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希望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带着感情教育他们。”从这条新闻我们就可以看出,新一届政府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前这种打工子弟学校没有身份,没有校舍,那些孩子们没有学上就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现在政府很关注此事,我们也很有信心可以采取多钟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资金不足 记者: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公益机构和慈善事业,他们在关注着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您看来他们发挥的作用有多大? 王思斌:公益机构和慈善事业在国外是非常发达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工作,在国外有三部分在运作这一事业,企业、市场、还有NGO,也就是社会福利机构。同样他们的目的也不同,一种是为自己服务的,比如一些小型社团,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一种是为大众服务的,比如梁从诫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等,他们关注的是全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第三种就是专门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比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在国外这种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在社会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911,最先反应的都是一些民间组织。 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公益机构和慈善事业也在逐步发展,不过和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主要在哪里? 王思斌:和国外的公益机构还有慈善事业比起来,在国内的这些组织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就是资金的问题。国外政府拨款可以达到70%-85%,而在国内这种拨款的比例并不高。第二就是来自于民间的基金太少。在国外许多大的企业机构都会热衷于慈善事业,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而且国外有专门的捐助法,还形成法律方面的保障。但在中国,许多人并不具备慈善意识,中国的大企业更是很少关注这方面。以前看电视还经常能看到哪个企业举举牌子,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第三,我们的民间机构不发达。国外的NGO都有自己的行规和自律,而我们国内对这些组织实施的是双重管理。因为没有上级主管部门所以成立一个社团组织很麻烦,要到民政部或者工商局去申请,如果是作为企业登记还要交税。我们国内的NGO要考虑社会服务还要考虑政治安全,没有行规自律但是要有人监督。不过民政部副部长今年4月份刚提出将会进一步发展民间组织为弱势群体服务。 把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相结合 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也非常活跃,但是现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一块,比如志愿西部还有三下乡等。请你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王思斌: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要一分为二看。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大学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说到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扶贫什么的,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千万不能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我的一个研究生刚从青海考察回来,我问他去那边都干了些什么,他说当地的县长陪了他们8天去参观调研,他感觉到了那边的贫困,觉得自己更应该珍惜幸福生活。其实我们应该更实际的为那些贫困地区送去医疗还有技术,不要总是作一些虚的东西,每次回来感觉真正受到教育的反而是我们。所以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体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结合起来,可以在自己身边作一些实在的事情,比如给孤寡老人换煤气罐,为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义务家教等,为那些真正的老弱病残服务,让志愿者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您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于我国的弱势人群将来的生存状况我国和公益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展望嘛? 王思斌: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讲,其一是经济问题。物质是基础,我们要把经济做好,才能建立更有效更公平的分配机制,才能给我国的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其二是政治问题,也就是是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我们强调民本主义,社会政策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还需要来自民间的支持,比如社会关怀,还有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我们应该使这些队伍更加专业化,这也是社会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更多的从实际出发,为弱势群体作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弱势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问题,全球仍有10多亿人仍然生活在日益恶化的贫困状态中,其中主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儿童、老人、失业者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如果不从总体上改观弱势群体状况的,弱势群体将永远被埋葬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这个社会毕竟是强者的世界,我们还是应该乐观的向前看,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这种情形还是可以得到改观的。 王思斌:北大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管理与发展、农村家庭与家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社会行政、社区发展 学术经历 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 198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1991年7月至8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考察学术交流 1990年7月至8月香港理工学院访问 1992年10月赴香港参加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