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后人透露制作绝活 四米风筝整竹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3日00:34 天津青年报 | |
魏氏后人透露制作绝活四米风筝整竹穿 记者看到,魏记风筝种类繁多,主要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做成飞鸟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把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细看之余记者发现,这些花样繁多的风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骨架连接的地方找不到一个用线绑的地方。◆绵纸做头 魏永珍告诉记者:“接点大多选用‘扣榫’这门秘技。爷爷制作的风筝当时被人们总结出一个特点,‘扣榫’、‘拆折’和‘盔头’。”她进一步解释道,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的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而扣榫则是“风筝魏”常用的传统连接方法,一般是在纵向骨架上打孔,而横向是骨架穿孔连接。这种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并且能够折叠便于携带,许多地方还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魏记风筝使用的是中国风筝里最常用的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接头的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外行也能装风筝 魏永珍拿出一个名为“子孙万代”的风筝说:“这是一个组合的风筝,你可以试着把它插在一起,它的零件比较多,但插出来后很漂亮。”记者接过这些“零件”,发愁地问:“这么多接头,我这样一个外行不会插错了吧。”魏永珍笑着说:“这就是魏记风筝的另一个特点,别看一个大风筝的零件也不少,榫眼也多,但你绝对不会插错,因为每个榫眼只能完全插进应该在这个榫眼上的零件,如果不符,这个风筝是不可能装上的,只不过需要多试几次,但对于玩家,这些并不麻烦。”看着四只配在这个风筝上的蝴蝶和几个葫芦“零件”,在记者这个门外汉的手中,一件件地拼装在一起,最终成了一个大风筝,没想到在清末就有的魏记风筝,却已经有了“人性化设计”。魏永珍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巧活”,在魏记风筝里是十分常见的,不但装配风筝是“巧活”,就连制作风筝的许多工艺都是“巧活”。◆加热竹条学问大 记者又拿着一件“风筝魏”的作品仔细查看,只见这个近4米长的“鹰”弯弯的翅膀是用一整根竹条制成,弧度掌握的恰到好处,竹条弯而不折,角度十分圆润,“竹材的热弯冷定在魏记风筝里十分重要,一个风筝不但要有神韵,最为基础的一定要形似。” 魏永珍说,“制作风筝时,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预热不能过急,要设法使竹条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这就要不停地转动竹条,并来回移动,使其各部逐步加温。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断,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家。当竹条弯曲后,再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但是由于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要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本报记者王志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