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4日09:29 新浪科技 | |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华民族开始了进军太空的步伐。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卫星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卫星应用技术正向产业化方向迈进,空间技术及资源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九五”以来,先后成功发射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等多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此外,卫星应用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生产出系列化的卫星应用产品。我国卫星广泛应用于国情普查、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报、海洋管理等领域,取得良好效益 记者:卫星应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卫星应用产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王雨生:作为航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应用是指应用对象根据需求任务,使应用卫星的资源和地面接收系统及数据处理终端系统形成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广义的概念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对制造卫星的全过程中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即卫星技术的二次开发利用。对卫星的应用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将卫星获取的信息、卫星的空间资源转化为可为人类利用的应用系统;二是利用各类应用卫星,通过这些应用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对中国来讲,航天技术的发展不只是要成为航天大国,而是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 如果根据卫星应用的服务对象来分,卫星应用产业主要涵盖四大领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和空间环境应用。 记者:目前,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王雨生:在卫星通信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传递的业务已达100多项,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卫星互联网接入四大市场。其中固定卫星通信市场已经成熟;卫星电视直播发展势头良好;卫星互联网宽带接入是当前正在蓬勃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市场。 各种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互连互通,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一起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海陆空立体通信网。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作为公用通信网的补充,VSAT卫星通信业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国内进行VSAT服务经营的单位有34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建立了金融、证券、期货、煤炭、海关、铁路、计委、气象、地震、烟草、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约120个专用卫星通信网。为满足跨国用户需求,还建立了VSAT国际专线业务,开通了约150条专线。 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 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经形成了卫星传输覆盖网,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 2000年,我国通过国际通信卫星向世界五大洲传送中央电视台的9套电视节目和国际广播电台的32套广播节目。 卫星教育电视开播10多年来,已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 我国已经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将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传送到边远地区,大大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我国现有卫星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我国还建立了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我国卫星远程医疗服务也已进入应用阶段。金卫卫星远程医疗系统于1997年开通,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会聚了雄厚的医疗资源。 在卫星遥感方面,卫星遥感已将人类认识地球、研究地球的视点从地面、低空扩展到太空。通过对地球进行高视点、宽视域和连续性的观测,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及其周围环境有了更全面、更清新、更深刻的认识。卫星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为气象、资源和测绘、海洋、环境和灾害监视。 我国已建立了多家遥感机构,组建了国家遥感中心,建立了卫星气象中心、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国家级遥感应用部门,资源、海洋、石油、林业、冶金、煤炭等多个行业成立了遥感专业委员会,初步形成了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目前我国有4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的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已可以生产多种规格、多种要求的遥感数据产品。“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中的“风云”1号卫星发射了4颗,“风云”2号卫星发射了2颗,两类卫星数据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农业规划和作物估产、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的气象预报系统,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旱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荒漠化监测系统,森林、草原灾害监测系统,全国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系统,全国农情遥感速报监测系统等业务化运行系统。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中的中巴资源卫星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陆地资源卫星。两年来,资源卫星数据产品在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较好地社会、经济效益,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海洋”探测卫星系列中的“海洋”1号卫星是我国首颗直接为海洋监测、研究与应用开发所研制的卫星,其数据产品将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海湾及航道监测与治理、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监测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资源开发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据有关专家预测,若“海洋”1号卫星使用寿命能够达到两年,其投入与产出之比约为1∶6~1∶11。 1971年3月以来,我国发射了6颗“实践”系列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新的空间探测卫星“地球双星探测计划”是利用两颗轨道相互交叉的小卫星(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对地球进行大尺度的磁层空间同步探测。“双星”升空后将与欧空局“团星”计划发射的4颗探测卫星联成一体,形成人类第一次对地球磁层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为人类研究太阳活动、预防地球空间环境灾害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近期主要建成由2颗光学星和1颗雷达星组成的星座,简称“2+1”;长远发展是建成由4颗光学星和4颗雷达星组成的星座,简称“4+4”。该星座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及时、全面掌握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为防灾、抗灾、救灾,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地震学家还利用卫星热红外探测技术对地震中长期和短临预报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于1996年成立了卫星预报自然灾害研究中心。1997年和1998年两年共预报地震33次,预报成功率分别为53%和73%,研究水平和预报精度都居世界前列。 在卫星导航定位方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陆地、海洋、空间和航天领域的目标定位、导航与精密测量,并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2000年,我国建成了由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性“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该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区域性有源三维双向卫星导航定位通信系统。它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服务。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星基定位导航系统的国家。 卫星定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测绘的各个方面,并已完全取代常规测距、测角技术建立大地控制网。我国于1992年建立了由28个点组成的国家A级GPS控制网;1996年完成了由730个点组成的国家B级GPS控制网。新布设的A、B级网将成为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和基础测绘的基本框架。 我国于2000年建成了“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工程”。通过该工程对地壳位移的监测,科学地判定地震活动趋势。该网络已在国家年度地震会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预测21世纪我国可能发生的地震等业务中得到实际应用。 我国地震科学家应用卫星定位技术,精确测定出了我国大陆地壳81个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对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板块每年以5毫米的速度向东运动。应用卫星定位技术,我国学者获得了国内第一张大尺度、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图。卫星定位观测研究成果,为板块构造理论、地震预报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基础资料,有利于提高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并将在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基础测绘工作中发挥作用。 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目标的定位、监控、指挥、调度系统,在汽车导航和交通管理中,可以实现车辆跟踪、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紧急援助等许多功能。警务、银行、缉私等特种行业,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部分出租车行业和部分公交汽车已经装备了GPS指挥监控系统。 在航空飞行方面,在GPS导引下成功地开辟了取道北极上空抵达美国的新航路。 在船舶导航方面,在中国沿海建成由20座差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台站构成的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覆盖了从鸭绿江口到西沙群岛的中国沿海整个海域,是维护水上交通运输畅通、保障船舶安全和经济航行的重要设施。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精确农业的产生。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使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的认识和作物生产管理观念、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变革,其影响将更为深远。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开始涉足消费市场,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GPS照相机、GPS手机、GPS手表等。GPS用户机正在向寻人机、引路仪、计时器、紧急报警、急救报警和医疗救助等消费品方向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成为卫星应用首先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领域之一。据专家预测,GPS消费产品市场将成为今后5~10年内主要的、会有爆发性增长的市场。 在空间材料加工和生物实验方面,卫星所运行的地外空间具有高真空、强辐射和微重力等地球表面所没有的特性。我国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和试验飞船的剩余空间,在地外空间开展了一系列的空间材料加工实验和空间生物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试制出了高纯度的砷化镓单晶以及多种均匀合金;进行了微生物材料培养和蛋白质生长试验;进行了航天育种试验等等。其中,航天育种成绩尤为突出,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还塑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目前已有水稻、小麦、油菜、青椒、黄瓜、番茄、大葱、西瓜等作物在试种、示范和推广,累计试种和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经历过太空遨游的蔬菜等农作物种子,大多数都发生了遗传性基因突变,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10%~20%,而且品质大为提高,作物肌体也更加强健,对病虫害的抗逆性特别强。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作物种子在太空产生变异的机理,大量培育新品种,增加育种数量和缩短育种周期,我国准备发射第一颗专门用于农作物种子搭载空间育种的返回式“种子卫星”。 记者:怎样才能实现卫星应用的产业化、市场化,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雨生:40多年来,我国航天技术已从专注卫星研制和发射转移到卫星的有效应用并重方面。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卫星应用水平提高,才能让卫星和卫星应用实现产业化,真正带动国民经济,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从《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国航天将有很大的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将拉动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卫星技术及其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广播、通信、资源勘测、气象预报、海洋探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导航定位和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传统生活方式无法达到或难以实现的效益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卫星应用产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卫星应用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卫星应用需求的分析,要想实现卫星应用的产业化、市场化,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几点想法供读者参考与讨论。 第一,提高认识是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关键 意识决定行动,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和力度。要发展卫星应用产业,首先必须使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卫星应用对于改造传统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时明确卫星应用的定位和作用,并充分利用卫星应用的成果为政策、规划和决策服务。 第二,统筹规划是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保证 规划是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前提,全面、细致的规划将使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达到有序而高效。1994年国家计委、原国防科工委联合召开了“航天技术发展规划座谈会”,深入分析国内外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应用卫星的需求,讨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方针、政策和措施;认识到国家对卫星应用工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要统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技术途径。在此次规划会议的基础上,同年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星应用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在这些规划和措施的保证下,近10年来,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化有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面临加入WTO后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调控职能,针对新的形势和需求,全面统筹规划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计划、奋斗目标,并提出和落实具体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卫星应用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 第三,综合利用是实现卫星应用产业的效益所在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何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就成为摆在领导者和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用好已经发射并成功在轨运行的卫星,除传统的应用领域外,还要努力开发扩大应用范围,做到一星多用;二是不仅国内用,也要提供国外用;三是多种卫星配合使用,通过多颗多种卫星的配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研究与试验是推进卫星应用产业的基础 卫星应用是航天技术发展到实用阶段所形成的一门产业。而由试验到实用需要经过一段艰难的探索,也就是研究和试验阶段,由于这一环节需要高投入,其产出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一时难以体现,因而成了卫星应用向前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卫星应用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卫星研制部门和卫星应用部门都应对此加以重视,加大卫星应用研究和试验的力度。 第五,应用设施是连接卫星应用产业的桥梁 地面应用设施的好坏和多少是制约卫星应用发展的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大型通信卫星地球站、GPS接收机等硬件设施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卫星数据处理软件几乎被国外产品占据。国产接收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还远没有达到商品化,在成本、价格和服务上都难以与国外产品相匹敌。而这一市场是卫星应用产生直接效益的部分。据美国商业部预测报告,2000年GPS接收机在全球的销售额可达80亿美元,到2003年可达160亿美元。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要在国外先进设备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相当困难的,如我国虽然有多家国内厂商生产GPS接收设备,但其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垄断,难以产生飞跃式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应该给予正确的导向和相应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介入卫星应用设备市场,发展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 第六,国际合作是拓展卫星应用产业的必然 卫星位于地球的上空,不停地环绕全球运行,其提供的信息、获取的数据如果仅供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使用则资源过于浪费,再者在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的形势下,许多问题具有全球性,仅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如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研究,全球地壳运动监测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积极开发利用我国卫星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把中国的卫星应用融入世界,提高我国的卫星应用水平和影响。 第七,多学科联合创新是开拓新的卫星应用领域的动力 卫星应用产业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卫星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卫星应用日趋广泛地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对卫星应用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经济部门、科学领域对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卫星应用产业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开拓出新的卫星应用领域。各种专业通信对卫星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如特殊的军事通信、银行业务、文字传输、救灾与运输等的通信;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的需求十分迫切,形成新的应用市场。科学技术进步和基础科学发展对卫星应用技术需求显而易见,如生物学、半导体科学、生命科学、材料学、冶金学等都需要卫星应用技术提供试验的环境条件。总之,按照需求牵引的原则,积极促进多学科联合创新,开拓新的卫星应用领域,对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独到的作用,可带动和衍生出一些新的高技术产业。航天生物工程、卫星减灾系统工程、登月计划以及卫星气象工程、卫星海洋工程、卫星测绘工程、农村信息服务工程等,都是利用卫星应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开拓新产业的工程,是卫星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项目。 卫星应用与国民经济众多部门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产生重大影响和促进,不但拓展了卫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还发挥出经济建设新、老产业潜在的效益,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这也正是需要多学科联合创新的意义之所在,是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动力。 第八,组织领导是卫星应用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卫星应用涉及应用设施和用户两个方面,涉及通信、遥感、导航多个领域,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信、航空航天等多个部门,因而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协调是发挥卫星应用优势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有关领导和产业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近10年内,成立了中国卫星广播电视用户协会、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现名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导航定位技术应用协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等涉及卫星应用的一系列协会,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协会会员中组织技术交流、学术研讨,实行项目联合、资源互助,发挥了群体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促进了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卫星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卫星应用技术和领域相互交融,单一的行业用户协会难以承担起协调行业间的卫星应用工作。如在西部大开发中,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定位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确农业技术在此更是大有作为。应用如此众多的卫星技术需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划、领导和协调,也就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站在国家立场、从卫星应用的长远发展去协调各种卫星应用技术和用户的组织。为此,中国宇航学会倡议成立卫星应用工作委员会,作为卫星制造者和卫星应用者之间的桥梁,为广大的会员提供多元化服务,协调各用户之间的卫星应用活动,进一步促进卫星应用高科技成果的推广,更好地发展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化事业。 记者:航天科技集团今年在卫星应用方面有哪些计划? 王雨生:卫星应用是我们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主导产品,为了大力发展卫星应用,第一步就是要根据当前形势,深化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我们已经建立了北京卫星应用公司及以这个公司为母体,一个以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国天地卫星股份公司,借助上市公司优良的机制,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属下的资源,进行整体的整合,优化、调整资源和产品结构。有了这些作为保证以后,下一步将按照《航天白皮书》的要求、规划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为方向来发展。 记者:听说您在为卫星应用协会的筹建做一些工作,这个协会具体做哪些事情?有什么发展计划么? 王雨生: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卫星应用协会搭一个平台,在做卫星技术的和应用卫星技术的部门、单位、个人之间起到纽带的作用,方便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未来还想通过卫星应用协会做一些传播工作,使参加协会的成员在工作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协会的宗旨就是促进卫星应用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会应成为研究者、应用者、科学家、企业家等各方仁人智士之家。因而成立卫星应用协会,不完全是为某一公司或企业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发展航天事业,为国家发展服务。希望卫星应用在航天技术强劲发展势头带动下,形成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记者李迁) 王雨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副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