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五大原则壮大县域经济 将逐步取消户口类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3日09:06 华商网-华商报 | ||||||||
本报讯(记者陈有谋) 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日前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及其他性质的户口类别,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 全国百强县我省“剃光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贫困县多,多数县产业特色不突出,财政困难,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别仍在拉大。 根据2002年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全国2052个县(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县域人口平均45.6万人;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我省86个县(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为:县域人口28.97万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居全国第24位;县域国内生产总值9.6亿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7%,居全国第26位;地方财政收入0.48亿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居全国第27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我省榜上无名。 西部百强县我省仅3县入围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与全省比较差距较大。到2002年,占全省总面积88.2%、总人口70.4%的85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的62.8%;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6.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省的39%;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元。 2002年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我省只有3个,依次为长安县(现改为长安区)、神木县和靖边县,并均排在50位以后。 3年后力争10个县达设市标准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目标,抓紧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务输出,做好特色经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6%以上,力争有5至10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超40亿元,15至20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使10个县城达到设市标准;将20%的建制镇建成布局合理、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明星镇。 壮大县域经济的五个原则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一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各县(市)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各县(市)要按照市场需求调结构、定项目、建基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开放带动原则。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民进县城,聚集镇,走出去,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四是城乡统筹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五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逐步取消“农转非”制度 各县(市)要坚持科教兴县,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每年扶持建设10个小城镇。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及其他性质的户口类别,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取消“农转非”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凡在中等以下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收入的,均可办理落户手续。对落户城镇的农民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便他们进退有路。 县市发展将得到财政支持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将积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分配适当向县(市)倾斜。调整和完善现行县乡财税体制,做到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将中央对我省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确保中央、省转移支付资金按时到位。省市财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上缴省级部分重点用于县(市)土地开发利用。县(市)财力主要用于保工资、保教育、保救灾,不再投入经营性项目。 相关专题:2005陕西红色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