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8日22:52 天津青年报 | |
昨日,读者王家胤致电本报,称其家中藏有目前全国最早的一张老唱片,标号是32001,本报记者立即前往采访———寿星唱片刻满岁月留言 这是一张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黑色老唱片,但细看起来,它的标号却令人惊叹不已,这是百代32001号唱片。记者坐在王家胤先生家中,静静地听他讲述他收藏老唱片的心酸苦辣,讲述老唱片后面的那段已经久远的历史。京剧昆曲伴童年收藏唱片一躺箱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五方杂处的地方,而到了近代,天津更是文人墨客云集,不同层次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各种不同的民间曲艺也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起来,历经多年不衰。 今年78岁的王家胤先生,既懂得戏曲,又富于京剧唱片收藏。在他的家中记者看到了百代公司出品的标号32001的戏曲唱片。这张唱片上标着“巴黎百代话匣电片洋行”的字样。据王家胤先生介绍,32是生产这批产品的批号,001就是这批唱片中的第一张,从目前国内发现的老唱片来看这张标号为32001的老唱片是百代公司最早的唱片之一。 京剧和昆曲的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悠扬飘逸的笛声和悦耳动听的琴声,陪伴着王老先生的童年一起成长,后来王老先生精心收藏了许多自己喜爱的珍贵的唱片,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王老先生收藏的唱片已有满满的一大躺箱,而这个躺箱在战乱的年代足可以容下一个人藏身。《三娘教子》难再觅劫后余生001 记者在王老先生家采访的时候,看到了几张十分珍贵的唱片,说这几张珍贵主要是因为王老先生对这几张唱片十分的喜爱,在文化大革命破除“四旧”砸毁其它唱片的时候,他和夫人冒着被抄家的危险,偷偷地将这几张唱片藏在了手摇唱机的夹层之中,这几张唱片可以称得上是劫后的珍品了。近年来,王老先生对京剧的热爱丝毫未减,重新又珍藏起老唱片来了,不但王老先生热爱京剧唱片的收藏,他的儿子王学民先生,工余之时也协助王老先生购买珍贵的唱片资料,现在他家中唱片的数量又多了起来。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的程砚秋先生的《三娘教子》,荀慧生先生、梅兰芳先生等人的稀有的唱片时至今日也尚未购到。 更令王老先生惋惜的是先叔高祖王君直先生录制的蜡筒声音资料也遭损毁,年长的老人也许还知道,在唱片普及以前保留声音的方法是,将声音刻录于象牙色的蜡制的圆筒之上,其原理与唱片一样,只是不像唱片一样唱针在平面上转动,而是在蜡筒上做螺线运动。由于录制、播放均在同一机器上,每一只均是绝版。这样的机器和蜡筒已十分少见。收藏稀有唱腔段研究名伶更动情 王老先生不但富于收藏更注重对唱腔的研究,他认为,京剧在清末时,唱法是以无人匹及作为追求目标,所以,汪桂芬的高亢、孙菊仙的宽厚均建立在良好的天赋基础上,而后之所以谭派兴盛,是因为人人皆可为而人人又不能为。而就晚清的京剧唱法,应以前者为重。故其收藏的意义更大,如现藏的奎派老生周春奎唱的《捉放曹》,汪派王凤卿唱的《取成都》、《华容道》,小桂芬的《龙虎斗》、孙菊仙的《三娘教子》等等。再如,世人皆知京剧杜十娘源于荀慧生,其最早为冯子和编演,在投江后杜十娘的鬼魂,唱唢呐二簧,在先生收藏的唱片中,有孙菊仙与冯子和的此段,堪称稀有。 王老先生在收藏唱片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收藏的越多,越是感觉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对京剧艺术越是热爱,越是觉得这中间有许多的学问值得去探讨,这又激励王老先生收藏的热情。王老先生收藏以旧版的戏曲、曲艺唱片为主,如有一张同、光名伶十三绝中杨鸣玉,人送外号杨三的师兄弟葛四的唱片,葛四被后人误传为郭四,经查找相关资料后知道,葛四为人仗义,且生、旦、净、丑无所不能,在二人一同进京去唱戏谋生的路上,葛四曾向杨三发过誓,不与师兄争饭碗,至杨鸣玉故后也未进京演唱,只是一直在河南山东一带演出,其实这只是为了自己与杨鸣玉共同进京路上的一句承诺。这是一张研究京剧流派和传承沿革,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对于研究同、光名伶十三绝的唱法有不可替代的声音史料价值。王老先生喜欢研究京剧早期的唱腔,尤喜奎派、孙派的唱腔,现在在京剧界,已经无人能知了。失传结婚进行曲研究皇会活化石 王老先生不但收藏京剧唱片,而且还收藏大量的曲艺唱片如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的京韵大鼓,以及同期不同流派演唱的曲艺唱片,由此可以窥见在京韵大鼓形成初期非刘、白、张三派,其中不乏造诣在其上的一些女伶。 同时还有在天津已经失传的民间音乐结婚用曲《雁落大乐》等。其中有一出皇会时歌舞用的《鹤龄音乐》老唱片,与冯骥才先生收藏的杨柳青版画木刻版《鹤龄老会》相互佐证,这一唱片已成为研究皇会活动最生动的声音资料,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王老先生收藏的先叔高祖名票友王君直先生书写的扇面、手刻版的宝石针的唱片等资料,经常被博物馆借用展示并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并被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录制成专题片播放。但王老先生认为唱片收藏即非古玩、亦非居奇,除了“蜡筒”之外,没有所谓“绝版”的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