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五号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让钢铁飞翔--中国航天筚路蓝缕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1日07:01 新民周刊

  撰稿/杨诗

  1956年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运载火箭设计师王德臣回忆道:“这时候才知道火箭是什么样子的。原来以为火箭嘛,就是一些炮竹绑的这个东西,有羽毛的,那不就叫火箭嘛。”

  20世纪40年代,欧洲战场的连声巨响,让全世界领略到那些重返大气层的火箭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当时正在陕北山沟里苦战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将这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埋在了心里。

  新中国建立后,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在对制订第一个科学技术规划的工作人员讲话时,连用了最先进、尽可能、最短缺、最急需等极限的形容词,可以看出此时新中国领袖们的急迫心情。当时这些技术的唯一来源是盟友苏联,然而苏联当时只同意接受50名中国留学生,不愿进行具体的技术援助。

  1949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中央政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召唤海外学子回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回忆说:“给我们每个人600斤小米,比起美国待遇当然差得多了。但是在国内,还是算很不错的了。”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在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中匆匆疾驶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甲板上,站着钱学森和他的夫人。在此之前,由于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的是高精火箭技术的研究,在他提出希望回国的意愿时,美国有人声言宁愿枪毙他,也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国。于是他的回国成为当时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中美两国外交上的一场各取所需的谈判。

  中国“科学远景发展纲要”制定仅一个月后,国务院成立了当时保密的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航空和火箭事业。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归祖国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成立仪式。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为政委。

  然而当时他们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五院当时的各级干部别说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火箭的模样都没见过。于是,这一天也可以说是“火箭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运载火箭设计师王德臣回忆道:“这时候才知道火箭是什么样子的。原来以为火箭嘛,就是一些炮竹绑的这个东西,有羽毛的,那不就叫火箭嘛。”

  运载火箭专家陈振官回忆苏联专家授课的情景:他们上课的教室是保密的,黑板上写了以后,要擦得干干净净。一斤资料是用一斤黄金去买来的,非常昂贵。

  1956年7月,因为国际形势的演变,苏联在新技术援助方面有松动的意思,中苏双方于10月签订了著名的“新技术协定”。中国人开始准备扶着老大哥的肩膀登天了。在中国派往苏联的大批留学生里,其中有一些经过严格审查的从事火箭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新中国航天领域里的中坚力量。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史书记载200年前,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当时苏联提供的两发P-1型第一代地地弹道式导弹,其中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剖弹,另一发是完整的实弹。据送弹来的苏联专家讲,装上推进剂就可起飞。由于设计图纸和工艺工装资料没有同时到达,而国家又急着要火箭,当时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分解导弹结构,照猫画虎,测绘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产加工部门仿制。

  这个计划保密,代号“1059”,意为向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含义。有人注意到,在20多年前共产党几乎陷入绝境的那次长征中,“1059”在当时红军使用的电报密码里,是个“鹰”字。

  运载火箭专家陈振官回忆起苏联专家授课的情景:“他们上课的教室是保密的,黑板上写了以后,要擦得干干净净,谁也不能看到这些资料。……当时苏联看着我们。它的资料来的时候,一斤资料是用一斤黄金去买来的,非常昂贵。”

  在那个火热年代里,人们每天睁眼看到的最多的标语是:“千方百计快!快!快!”当时火箭技术队伍中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中专毕业生,虽然满腔热血,却缺乏对于火箭制造的知识和经验,然而在那个逼着你迅速成材的时代,他们很多人下厂后就担当起设计师的职责,以至于有人开玩笑把这样年轻的设计师称为“杀鸡师”。

  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不久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并带走了全部图纸。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眼看将遭受灭顶之灾。尖端武器还能不能继续研制生产,成为那时中国的当务之急。

  1960年6月,在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的前一天晚上,中方技术人员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曾朝夕相处的苏联专家的住所,想借送行的机会,请教一下有关航天技术发展途径和多级火箭是串联还是并联等问题。但一直聊到深夜,苏联专家没有吐出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个字。第二天清晨,中方人员怀着复杂的心情把苏联专家送上了回国的飞机。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

  然而,欢呼成功的科研人员此时又有了一点遗憾。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回忆说:“当时我们因为感到这个东西很神秘,没有把握。第一发打的时候都没有举行仪式。后来打成了,聂老总说我们补一个仪式。剪彩是打完以后,重新拉个导弹竖在那儿照了一个相,聂荣臻元帅拿个剪刀去剪彩。”

  东风二号点火升空,没多一会儿,“当”一声,坠落到离发射台不到100米的地方。中国第一批火箭制造者们第一次看到火箭倒栽葱的景象。这让所有人变了脸色,有的人甚至哭出声来。

  1960年4月,中国航天部门已经正式下达了研制新型号发动机的任务,“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正式开始。这标志着中国火箭工业结束了单纯仿制的阶段开始走上自主设计的道路。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第一发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又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此时正逢大跃进的年代,有人主张“迈大步”。在先前苏联专家帮助的仿制过程中,中方人员了解了组成武器系统各部分的构造和生产方法,但在系统内在联系上苏联却有所保留,没有提供相关资料。当时热情高涨的人们在挖掘潜力,提高性能的口号下,把原先苏联图纸上的零件尺寸按比例放大,设计制造出的火箭明显比原苏联的成品大了一号。

  1962年3月初火箭总装出厂送往靶场。终于拿出了完全是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导弹,让上上下下洋溢着自豪感。当时的场面是人人情绪热烈,有人形容说就如同女儿出嫁一样。

  然而,这枚“东风二号”的发射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点火升空。

  火箭专家于龙淮回忆起当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哎哟!我一看导弹就在自己脑袋上了,就喊大家赶快趴下,赶快趴下,就趴在山坡上了。离导弹发射还有好几公里地呢,因为它高啊,就好像是自己头上一样。没多一会儿,‘当’一声,离发射台大概不到100米,一个大坑,很深的。”

  中国的第一批火箭制造者们第一次看到火箭倒栽葱的景象。这让所有人的脸上都变成了灰色,有的人甚至哭出声来。

  事后发现是片面地为增加携带重量而减轻火箭自身结构重量,导致箭体发软,影响过程控制系统的稳定,同时单纯加大发动机推力也造成过大的压力冲破弹管。而这些问题如果严格遵循研制程序经过地面试验是很容易发现的。从那时起,火箭的研制开始有了一整套复杂的地面试验程序。失败让人知道科学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严谨。

  距上次失败两年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

  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有些参与研制的科学家,多年以后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庆祝胜利时享受的饭菜。在晚上举行的庆祝宴会上,餐桌上摆着这样的四样菜:炖黄羊肉、西红柿炒鸡蛋、猪肉辣椒和炒扁豆干。这对当时基本上是天天盐水煮黄豆当菜的参试人员来说,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丰盛了。当他们嘴里嚼着今天的人们难以下咽的干豆角时,不知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成功已经让世界从这一天起开始重新评价中国。

  在上海南汇,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是用辘轳和绳子绞动的。发射时的指挥所是用草包垒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航天人在戈壁滩上庆贺自己“亲生”的“东风二号”获得成功时,他们感到自己的手里终于有了登天的第一节梯子。

  世界上的各个航天国家,在最初攀登通往太空的天梯时,无一例外地都是先尝试着从小规模的探空火箭开始,就像一个婴儿逐步长大成人。50年代末初涉航天领域的中国人也选择了研制探空火箭作为叩响登天大门的前奏。

  这时的国家领袖们也在时刻关心着中国登天的进程。当毛泽东出现在北京的大跃进成果展览会上时,工作人员给领袖看的是由躲在幕后的人用橡皮条拉动的纸糊的火箭模型。这让看穿了“秘密”的毛泽东哈哈大笑。

  在进行的多次实验中,技术人员发现光是敢想敢干还不行。原先制定的计划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差距太大,难以实现。于是人们不得不后退,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计划从这时起开始缩小了规模,改为研制小型号的TH-7型火箭。

  1960年,在上海黄浦江边芦苇荡的空地上,组装成功的TH-7探空火箭进入准备发射阶段。王希季回忆说:“在南汇,我们要把火箭吊上去。我们没有吊车,就是用那种辘轳,用绳子绞上去。我们没有通讯设备,我们的指挥所离那个地方有100多米,通讯设备怎么样呢?靠人来接听。我这里既叫又打手势,然后他叫,就这么叫过去,就是连这种扩音的设备都不具备。发电机是在附近的一个解放军军营里借来的。我们的指挥所是一个一个草包堆起来的。我们这些指挥人员就是在草包背后,然后一个个伸出头来看着,然后发射的时候把头低一下,就那么来的。”

  1960年2月19日,在那个看似用自来水管焊接而成的发射架上,TH-7首次飞上蓝天。

  3个月后的5月28日,在上海视察的毛泽东看到了T-7M火箭产品。

  王希季说:“毛主席挺高兴的。看了后说,这个火箭啊,说这个家伙能够飞多高?一听说8公里,就说8公里、20公里、200公里的搞上去,他说8公里也了不起嘛。”人们看到说完此话的毛泽东用手轻轻拍了几下火箭的尾部。事后有人形容说,就像一位父亲亲热地拍打孩子的屁股。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现场,广播喇叭里反复播放着周总理的要求:不要慌张、不要性急,要沉着、谨慎。

  在50年代,苏、美为准备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曾发射了一系列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将猴子、猩猩、狗和大白鼠等动物送上高空,进行生物学研究。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空间技术进入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新阶段。在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倡导下,中国科学界加快了登天的步伐。

  20世纪中期,世界上代表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是能否将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中去。

  1964年4月29日,航天部门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二年,中央批准了研制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就像人们习惯于孩子没有出生就先起好名字一样。航天人事实上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然而这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大动乱之中。

  在那段时间里,由于观点不同而对立情绪激烈的群众组织封堵着出入口,厂区里要拉出去实验的火箭根本出不了门。最后,本来简单的“长征一号”火箭的试车问题,竟闹到了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总理周恩来连续四次召开会议,协调正在打得不可开交的两派群众暂时放下对立的观点,为出厂试车的火箭让开一条路。

  曾有一种火箭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装置预防万一的自爆器。说简单了就是一个可控制的炸弹,一旦火箭出现问题可以在空中自毁。但在当时全国已经混乱的情况下没有单位可以生产,于是便有设计火箭的工程师动起了脑筋。有一天当有一位领导走进这些工程师的办公室里时吓了一跳,原因是在过去只描绘图纸的办公桌上堆放着炸药、雷管等爆炸器材。几个工程师居然正在用吃饭的匙子给炸弹壳装填炸药。最后,合格的火箭自毁炸弹就在那张办公桌上诞生了。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一号”火箭获得成功。随后第一颗卫星的正式发射时间被确定下来。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两个月后的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月24日,发射场区上一片紧张的景象。发射时间预定在21时30分左右。这时现场的广播喇叭里正在反复播放着周总理的要求:不要慌张、不要性急,要沉着、谨慎。人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往返于冰冷的塔架上,谁都不敢掉以轻心,谁都知道这一锤子责任重大,谁也都知道这一下将震动世界。

  21时35分,口令发出。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4月25日下午,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全国城乡一片欢腾,到处喜气洋洋。《东方红》乐音的广播声在大地上回荡。跟随卫星运行的第三级火箭的明亮光点,在觉得无比新鲜的人们视野中徐徐移动。

  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它让那一年代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内心中觉得骄傲。但航天人却在背后悄悄叹息,他们认为自己本来是有可能抢在两个多月前才发射上天的日本卫星前面的。

  30多年过去了,如今“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天上,只是已经没有电了。当时使用的蓄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耗尽了电能,成为在太空轨道上飞行的一件人造的自由物体。

  对一枚火箭进行质量检查时,人们在不同部位共发现扳手、螺钉、螺帽、保险丝头、铝屑等共30多种多余物,在后来正式的文件中,此事被称为令人感到耻辱的“108事件“,张爱萍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搞起大整顿。

  继“长征一号”之后,航天人又开始研制中国新型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二号”。

  1974年9月8日,中国的第一枚“长征二号”火箭和第一颗遥感卫星完成总装测试,启程运往酒泉发射中心,在此之前“长征一号”的次次顺利,让人们毫不怀疑这枚新型火箭也将会一飞冲天。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人们在发射场上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情景。

  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发射时的巨大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爆炸的烈焰将中国的第一颗遥感卫星化为灰烬。

  在70年代初“政治第一、压倒一切”的口号下,航天部门也和其他单位一样,工作质量的好坏只凭着科研人员自发的责任感。当时负责航天系统的张爱萍老将军曾尖锐地指出,那时的长征火箭是“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一次对一枚即将出厂的火箭进行质量复查时,发现一个螺钉下落不明。当时决定全箭分解检查。而拆开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这枚火箭的不同部位中共发现扳手、螺钉、螺帽、保险丝头、铝屑等共30多种多余物,而其中最不起眼的小小的铝屑就是在10余年后电视直播3.22澳星发射时,造成长二捆火箭在数亿观众面前紧急关机的罪魁祸首。检查的过程使这枚火箭拖延一个多月才出厂,在后来正式的文件中,此事被称为令人感到耻辱的“108事件“。

  为了尽量减少当时火箭存在的问题,张爱萍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率先搞起大整顿,这就是“文革”后期著名的“七机部大地震”。火箭制造过程里很长一段时间里漂浮在空中的责任开始落到具体的人头上。

  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经历过前一次失败的参试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各测控站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卫星准确入轨并工作正常。

  卫星发射3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成千上万的人们目睹了这个成功经历了重返大气层高温考验的天外归客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过程。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

  1984年1月,中国第一枚通信卫星未能进入轨道,上级领导决定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带来了一个10米口径的可移动卫星地面站,它成为了在中国大陆上的第一座卫星通信地球站。中国人打开了“天眼“,第一次看到原来通信卫星可以让世界如此之近地呈现在眼前。然而当时中国人要想租用一个外国卫星的转发器,一年就需花费100万美元!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通信卫星与其他卫星不同,它需要与不停自转的地球同步而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位置上,这就需要把卫星送入高达36000公里的运行轨道上。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这就是“长征三号”。

  火箭技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中不仅只是火箭制造本身,还有附属的基础服务设施,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的计划一批准,同时起步的还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地面测控站及两艘海上万吨测量船和大型测控中心的建设,航天人的队伍开始壮大起来。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经翻到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遗憾的是,在400多千米的高空第三级氢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出现故障,卫星最终未能进入36000公里高的同步轨道,当然也就无法实行与地面的通信,因此就发射通信卫星而言,这次发射是一次失败的发射!

  参试的人们中间弥漫着压抑的气氛。在专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了。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按照惯例,火箭如果在发射中出现问题,发射队伍都要撤回北京总结经验和休整一段时间后,再从头准备下一发的发射。但这次破天荒的不喘气连续发射的决定,至少可以看出有关领导已经横下一条心承担万一再失败的沉重责任。也许当时国家是太需要这颗卫星了。

  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在控制台前紧张了8天8夜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公里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事后,指挥这场发射的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用这样四个大字,评价了那颗中国人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悬挂在宇宙间的那盏明灯——“通天盖地”。(10月13日到11月7日,《探索·发现》栏目将在CCTV-10每晚20点30分播出20集中国航天系列片《撼天记》。这部系列纪录片反映了中国及世界航天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航天事业艰苦卓绝、创造奇迹的伟大历程。本文素材由《探索·发现》栏目提供。)-

  新民周刊供新浪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告全国生意人的白皮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爆笑,情趣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宝典,让你享受轻松开心生活!
  企业法律顾问考试冲刺辅导热报 还快乐互动学英语本色 考研&MBA冲刺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销魂而忘情的感受
带你步入性爱天堂
非常笑话
热辣精彩的短信笑话 绝对值得一试!
图片
铃声
·[花蝴蝶] 花蝴蝶
·[和 弦] 蓝精灵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结婚前,女方坦承自己的缺点:我的胸部不大,就象是2个…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