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星城爱心之旅:上海的基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23:21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丁亚红 其实,不是第一次来上海,但感觉自己在上海而不是在别的城市还是第一次。 18年前,还上初中,跟着一位亲戚到他的一位亲戚家。让我惊奇的不是上海的繁华,而是亲戚的亲戚家的拥挤。一家五口共住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能挂在墙上的都挂在墙 此后的18年,我一直在寻找与上海有关的记忆,可大脑里“上海”的文件夹中除了亲戚的亲戚家邻居的臀温外,没有别的,它是那样霸道,以至于有几次差点让我发怒。 18年后的秋天,有机会随“太阳星城爱心之旅”来上海,才将18年中那个固执的“文件”删除。我的末梢神经伸出体外,触摸到上海几根柔细的毛发。 刚从北京来,难免把上海与北京作比较,虽然这种两座城市已被比较了千万次了。说上海洋气一点不假,到处是欧式的建筑,去过欧洲的人说到上海像到了欧洲,到处是洋名字。要是跟见了些世面的人交谈,他们会说,我在英国的时候如何如何,我在法国的时候如何如何,即使他在外国时并不如何如何,只要嘴上贴一张洋标签,才显得“上海”。这种情结就如北京人说自己的祖上如何如何一样。这种情结不只是人的也是城市的,一个城市是要把它最辉煌的历史呈现给大家的,北京所以要尽力保持皇城的气息,为了显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硬要把一些不太灰的房子涂成灰色,难免让人感到压抑。受这种灰色的暗示,北京人的穿着便很随意,想在马路上找几个穿着洋气的人恐怕是件累活。连一个并不发达的小县城的女孩也这样认为,这就让我心里有点失落。好在还有文化这个说不清摸不着的东西撑着,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傍上“文化”大爷,品位就变了,身价就变了。 70多年前的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十里洋场,铅华无尽,不乏绅士与歌女。虽然解放后也历经了多种政治运动,而骨子里的洋气并未被革掉,一旦“气候”适宜,又会迅速繁殖,一件看似不咋样的衣服,能被他们穿出洋气来,说来洋土不在衣服,而是历史文化留在他们脸上的信息。 北京的马路很宽,站在马路中间,找不到自己,不知要往何处去,帝王远去,现代还在第二天,人被孤独地抛在时光遂道里,北京是一个做梦的地方。上海的马路较北京要窄,两边是粗壮的法国梧桐,树在空中牵手,把过滤过的细碎阳光洒在马路上,树后的小店铺也恬静,没有北京的噪杂,来上海两天,尚未听到类似“50元两件”的叫卖声。每天,都有串着衣服的晾衣杆从老房子里的窗户或阳台里伸出,很生活。 随着国际化的叫卖声喊遍全球,各种各样的连锁店在大城市盛开,上帝开始用他的刻刀来修饰城市,让他们像兄弟一样相像。不同的还是历史,以及历史注入这个城市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成为城市的基因代代相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