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味: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6日00:18 天津青年报 | |
话说天津味料 天津人说孩子淘气是发料,更把淘气的孩子说成是“料货”,常常听家长们说,我们家孩子太“料”了,真让人费心。这时,就有人劝解地说,“料小子”是好的,表示小时候淘气的孩子,长大了都有出息。 说一个孩子“料”,其中还带有一点欣赏的成分,“料”和做坏事不一样,做坏事是品德问题,而“料”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了。我小时候就很“料”,怎么一个“料”法儿呢?在家里,也就是将小姐妹们的毽子扔房顶上去了,或是装个小鬼脸儿吓人,如此而已,“料”得十分可爱,也“料”得非常好玩。至于那些不好好上学,将书包藏在地沟眼里,跑到书馆听说书去的孩子,那就不是“料”了。 人们不免要问,孩子的淘气和“料”有什么关系呢?天津人也说“这孩子真淘。”这个“淘”是淘气的简化,人们容易理解。但“料”和“淘”相距太远了,似是也没有多少道理。 从字义上讲,“料”,应该是材料的“料”,再有预料,料事如神,跟诸葛亮赛的,可你不能说诸葛亮“料”,那就要闹大笑话了。但在口语上,从古代,“料”就有不严肃的含义。 古文字,“料”与“撩”通用,都带有挑逗、戏弄的含义,唐人裴刑“无何使我撩虎须,几不脱虎口耳。”清人顾炎武“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一个“撩虎须”,一个“料虎头”,都是拿老虎脑袋瓜子找乐,多玄! 天津人说的“招把撩把”,就是挑逗、耍弄的意思。这个“撩”就带有和“料”通用的痕迹,别人正儿八经地做一件事,过来一个人嘻嘻哈哈,“别在我这儿耍料。”这个“料”里也有“撩”的意思。“撩”不就是淘气吗?在河边儿上撩水,和人家撩逗,都是起哄架秧的行为。如此,天津人把孩子的淘气说成“料”,是有据可查的。 元杂剧《误入桃源》,一位有身份的乡士衣锦还乡,偏遇上一个不正经的人和他蛮缠,这老兄火了“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破坏了严肃气氛。不光孩子“料”,大人也“料”。“料嘴”,不光是市井俗人游戏人生的表现,大学问家苏东坡更是“料嘴”的老手,元杂剧《东坡梦》,苏东坡到东林寺和方丈捣乱,他自己就承认是“佛印从来快开辟,苏轼特来闲料嘴。”你看,原来苏轼是一个老“料货”了。林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