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塑造强劲新偶像(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01:55 京华时报 | |||||
虽然只有五等星的微弱亮度,当神舟五号回归的光迹划过夜空时,每个在等候的人都知道,一个38岁的中国男人就在这光中。 “明星”这个词语突然失去了比喻的含义。 不需要事先进行任何公关企划,也不必举办什么记者招待会,没有任何动员———杨利伟,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中国男人几乎瞬间成为媒体和民众追逐的对象。 在媒体上,他得到和所有超级偶像明星一样的待遇———大幅照片被刊登在报纸头版甚至号外的封面、电视屏幕上一遍遍展现他的面部特写、每句话被原文刊登、他家人的一举一动也被人们关注…… 在此之前,他并不知道自己一定会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为了一个可能,他在实验室内的离心机上飞速旋转、在低压舱内飞升到一万米的高空、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反复地测试…… 然后,他飞上了太空。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他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偶像,把另一种强劲有力的东西注入给我们。苏联人的英雄上万人争睹加加林 塔斯社的老记者阿罗斯特兰夫先生这几天非常繁忙,作为驻北京的记者,他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及时地将关于神舟五号的所有新闻快速地传递到国内。 “我们这两天都在加班,需要不停地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阿罗斯特兰夫先生能够感受到,这几天,他所接触的中国朋友都非常兴奋。 这样的兴奋对于阿罗斯特兰夫先生并不陌生,42年前,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学生,他怀着同样的心情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同迎接从太空返回的加加林。 在莫斯科的红场上,他和他的同学们为能亲眼看到加加林充满魅力的笑容而兴奋不已。 当时新华社驻莫斯科的记者李楠先生也向记者描述了那时的场景—————上万的群众等候在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两侧,欢呼着英雄的到来,“景象非常壮观!” 阿罗斯特兰夫的同事基里沃夫先生当时年龄只有六岁,他在自己的家乡也有幸见过一次加加林。加加林出现的那一刻,他被父亲高高地举了过人群的头顶,看到永远难忘的一幕。 在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后,宇航员成为一个令人激动的职业,更多的苏联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就是在加加林事迹的感召下加入了航天事业,并在1963年6月16日至19日成为飞越太空的首位女宇航员。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些名字是当时苏联年轻人的英雄,即使时过境迁,即便除掉其他虚幻的色彩。美国人的明星乔丹难比阿姆斯特朗 35岁的美国人林天现在在北京有一个英语教学的职业,和他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他也非常关心神舟五号的升空。 他认为,美国人一直在期待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加入。 “也许,我们能一同寻找外星人呢!”他开玩笑说。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时,林天还只有三岁。在他成长的岁月里,美国的航空事业也不断地发展,和所有美国公众一样,他们关注着自己国家在这一最尖端事业的举动,有伟大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 “我印象中,有11个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林天黯然说。 林天先生对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并不了解,但他依然认为他是一名伟大的人,因为他和其他400多名曾经遨游过太空的宇航员一样,将人类足迹延长到宇宙中去。 对于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的航天事业来说,林天承认,在最初,很多美国人都认为登月等一系列航天成就是“实现了美国人的一个航天梦”。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更多人倾向认为“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是属于全人类的”。 “美国有很多明星偶像,即使乔丹也无法和阿姆斯特朗相比,只有他给人希望、给人精神、给人想飞的欲望!”正是出于同样的理由,林天对中国人前往太空感到非常高兴。 林天说,他相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肯定会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带来非常好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美国人曾经感受过,但林天更希望,杨利伟和从事这个壮举的所有人所产生的影响,对全世界持续地起着有益的帮助。中国人的新偶像无需包装的杨利伟 昨天下午,13岁的男孩张源来到了北京科技馆A馆展览大厅,在那里神舟四号飞船的模型正在展览。 昨天并不是休息日,作为花园村中学科技小组的成员,他和其他四名女生在班会活动日和老师一起来参观飞船模型。 张源说,他是在15日当天才知道那个代表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宇航员的名字是杨利伟。那天,学校组织了学生们观看电视。在张源的学生生涯中,只有两次,他们被校方突然安排看电视,上一次是中国男足在世界杯上的最后一场比赛。 两次突然安排的电视观看给他的感受差距是如此之大———中国的男足球星们浪费了最后一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机会,而在第一时间内得知起飞顺利的消息后,他和同学们兴奋地大喊起来。 由于还是个学生,他并没有大量的时间来看关于这位宇航员的资料新闻,因此杨利伟对他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 “我对他了解很少,但很深刻。”理由很简单,13岁男孩说“中国有13亿人,他能够被选中,肯定很了不起。” 张源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这一切,让他觉得杨利伟更加亲切。 说起自己的偶像,张源毫不犹豫地说—————“孙燕姿!” 说出这个名字,他脸上自然地挂着笑容,显然,他非常喜欢这个歌手。 神舟五号和杨利伟的名字似乎和这个“偶像”的概念并不一致,张源一边想一边告诉记者,他肯定会永远记住杨利伟,即使他不会像一个演艺明星一样被频频曝光。 在这个年龄段,正是男孩对军事、科技这些领域无比感兴趣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强化了男孩的兴趣,伟大的成功就在眼前,他相信自己有可能也与这项事业有所联系。 “2008年我们正好大学毕业,希望那时,我能为它出力。”那时候,北京要办奥运会,一切欣欣向荣。社会心理学家谁都可置身伟大之中 在稍后的时间里,杨利伟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完成壮举的科学价值会被一一度量,但可能永远没有人能够说清,这次发射能带来怎么样的精神财富,对普通的民众又会有什么样的触动—————这是无法衡量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博士陈午晴先生更倾向于将杨利伟视为一个文化象征。 “他可以叫张利伟、赵利伟,但根本上,他是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宇航员。” 陈午晴先生认为,这样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对社会非常有益。 “首先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他认为,这种直观伟大的特别成就所引起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可以有力地唤起人们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会给许多普通人对生活注入更强的动力,让更多人对未来拥有信心。 而更重要的是,万目共睹的飞天壮举会让普通人清楚地看到伟大的事业,伟大就在眼前。 “一般来说,越大的事情可能越空一些,与感情的联系反而越松一些。比如我们为父母做一件普通的事情,可能情感上会非常亲近。”陈先生认为,神舟五号成功所引起的强烈的可感性,会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伟大的事业。 每个人都看到运载火箭的腾空、看见神舟五号穿越大气层,看到杨利伟在太空中与我们联系,看到他安然地重回地球。 “杨利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他的形象更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朋友,一个很平凡人,他的伟大表现让中国人会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的一分子。” 就在我们之中,一项事业帮助一个中国人飞上太空。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置身于伟大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