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训练生活写真:训练如生死考验(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08:16 解放军报 | |
体能训练 朱九通摄
●吴川生 赵雁 本报记者武天敏 杜献洲 中国的航天员梯队,加上教练一共14人,按照全国人口的平均基数,大约1亿个人中才有一名航天员。由于太空飞行的特殊需要,作为国之瑰宝的航天员,他们平素的训练、生活也与普通人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些尽管在他们自己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关心他们的人们来说,依然充满神秘色彩。在此,记者将采访中获知的种种常人难以知道的幕后珍闻连缀成篇,献给关心中国航天员的三军战友和武警官兵,献给关心祖国飞天骄子的各族人民。这些珍闻,不仅折射出祖国对航天勇士们的深沉关爱,反映出肩负重托的航天员们为了国家和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许多宝贵的航天科技知识。 难以想象的特殊训练 “电动椅”上抗眩晕 自从当上航天员,既光荣又艰辛,其中进行的特殊训练,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模仿飞船环境,“折磨”航天员。测前庭神经功能的“电动椅”,就是其中一种。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做个试验———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头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行,挪动脚步快速旋转。您能转几圈?恐怕您转不了10圈就头晕眼花要摔倒了。可是,和航天员要承受的抗眩晕训练比起来,这种试验就是“小儿科”了。航天员坐上电动椅后,蒙上眼睛就转。航天员把手放在呼叫按钮上,顶不住就按。电动椅以每分钟24圈飞速旋转后,航天员顿时脸色苍白,直冒虚汗。1分钟、2分钟……能坚持5分钟,就是合格。他们要经常练,经常测。航天员走向太空,可不像坐民航飞机那么舒服,飞船是打着旋飞速上九天。不过这关,难上太空。 不少航天员经常“自找苦吃”。特别是前庭神经功能不过关的,加班训练。要知道,这些航天员本身就是优秀的歼击机或强击机驾驶员,开飞机的时候就不计其数地经受过这种“折磨”,可是为了飞上太空,他们还要成千上万次地练下去。 征服“电动秋千” 坐“电动秋千”,如同乘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攀上“电动秋千”后,航天员也要先蒙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前后左右摇起来,越摆越高,前后能摆出15米!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向下肢,眼看飘飘悠悠到了顶,又猛地在加速度作用下“悠”下来,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这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 这匹让人望而生畏的“烈马”,让人难以驯服。所以坐“电动秋千”不能硬逞英雄,如果仪器显示血压太低,就要立即停止。不少航天员开始一坐就恶心呕吐。有时坐一次,好几天没有食欲,别说自己上去悠荡一番,就是看见别人训练胃里也立即翻江倒海,成了一种痛苦的条件反射。可是,也有坐“电动秋千”的英雄,特别是杨利伟,彻底把“电动秋千”征服了。坐“电动秋千”如同坐公园的过山车,反映不大。有一次,他从“电动秋千”上下来居然问:“几点了?我都快睡着了。” 乾坤颠倒的“万向床” 航天员的训练基地里,还有一种任意旋转的“万向床”,有“头盆向”、“胸背向”等4种姿势,躺在上面每种姿势都很痛苦。航天员在训练时,有时要头朝下45度;有时还要斜着身体,只能用身体某一部位作支撑;有时要持续多天保持15度的卧姿,再突然转到70度的立姿。上了“万向床”,航天员脖子青筋暴涨,眼睛、鼻子粘膜充血。下来后,像患了重感冒。 这是经常要练的基础课目,有时要练一两个小时,就是为了防止“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当年,美国“阿波罗”9号航天员因发生空间运动病而延误登月活动计划,浪费掉宝贵的几个小时。中国的航天员,下决心把自己练成钢筋铁骨式的“太空英雄”,教练一声令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低压舱里的考验 前苏联《机组乘务员》电影里有这样一幕———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舱壁突然破裂了一条小缝。转眼间,舱里的纸张、毛巾、衣物就被吸了出去! 为啥会这样?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气压比机舱里低许多,舱壁一旦出现破口,就形成了巨大的负压。飞船在太空飞行,外部是真空环境,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航天员必须进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进低压舱,如同上到雪山高原。舱里模仿海拔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气环境。但是这种训练却不像上高原从容,能从低到高,慢慢适应。航天员一进舱,就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还不能戴氧气面罩。他们在舱里喘着粗气,人人胸闷、头痛、恶心。接着,继续上升至6000米、7000米……到10000米才能戴氧气面罩。 30分钟的训练,如同经历一次生死考验! 寂寞难耐的隔离舱 茫茫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飞船运行在轨道上,是真正的万籁俱寂。为了训练航天员战胜寂寞和孤独的心理素质,他们要进入隔离舱经受特殊的考验。 密闭狭小的隔离舱,航天员孤守空房,单独一个人呆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几天,分不清昼夜交替,还要高标准完成各种工作,无人商量,无人交流。有时眼皮沉得像挂上了铁块,直想睡觉。可是只要一停下,监控铃声就响起。有时,航天员要在隔离舱里一直不停地干72小时,不能休息一分钟。吃饭时,工作人员从小窗口往里递。 一位身心疲惫的航天员,走出隔离舱对记者说:“头一天,抹点风油精顶一顶。最后一天,抹多少风油精都不管用了。” 从隔离舱里出来的航天员,又见到了阳光,听到了鸟叫声……那感觉,真好! 面对房顶“找星星” 由于大家可以想象的原因,关于航天员的艰苦训练,我们不能披露过多。我们能够告诉大家的是,航天员的训练远远比我们描述的艰苦。那么,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有没有轻松一点的呢?“找星星”就是航天员最富诗意、最浪漫的训练内容。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必须掌握很多天文知识。只有快速确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确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间穹庐般的房间进行,用幻灯把星空的图案投射到圆形的房顶。灯光熄灭了,圆圆的屋顶上繁星密布,这时航天员就开始仰着脖子寻找每一颗星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谁说得快,说得准。 那个时刻,航天员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银河,寻找牛郎、织女。伴着爽朗的笑声,他们好像圆了童年的梦想,飞向心驰神往的天穹…… 独特的“习惯成自然” 吃得“精细”也烦恼 记者看到航天员的一份食谱,上面除了我们能看懂的食物名称外,后面还缀着很多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内容———钙的含量有多少、钙和磷是多大的比例、各种维生素的百分比……与其说是食谱,不如说是“药单子”! 为了保证航天员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体魄,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这样按照“分子水平”制定的。即便航天员个人口味差别很大,也要一丝不苟地按照食谱来进餐。有一名航天员不爱吃胡萝卜,有时会悄悄地把菜里的胡萝卜拣出来。为此,营养医生一脸严肃地几次找他谈心,吃饭时还站在航天员身边“监吃”。这下子,航天员谁也不敢马虎,越是不爱吃的营养食品,越是狼吞虎咽地“表现”。 除了集体进餐,航天员有时也会回家吃饭。妻子为了照顾丈夫的口味,总想悄悄开绿灯。这时,营养医生也会来“家访”,看到有违禁的食品就现场“开会”讲纪律,把妻子们批得直抹眼泪。临走时,还要语重心长地嘱咐:“别让你们的疼爱变成放纵。记住,你的丈夫不只属于你!” 久而久之,航天员们都习惯了这种约束。有时会自觉地报告:“医生,我爱人给我炖了几只猪蹄子,能不能吃啊?” 脱下“铠甲”笑话多 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铠甲”,航天员在轨道舱内短期滞留要一直穿着它。这种航天服,是高科技产物,据说一件航天服相当于一辆豪华轿车,航天员们对它十分爱惜,训练时惟恐刮破划伤,因此往往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加上航天服是为太空失重环境设计的,可以不必考虑重量因素,因此穿在身上在地面走起来不免步履蹒跚。 身穿航天服训练时间一长,航天员们适应了负重状态,脱下航天服就像除去了千斤重负,走路像踩着云彩,浑身上下轻飘飘的。一名航天员从训练场上回来,上楼梯习惯地叉开两腿,扭动胯骨,用大腿带动小腿,不想身子猛地一蹿。航天员们哑然失笑:“脱下航天服反而感觉像失重!” 航天服里有很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方式,把全部气流送到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排出,带走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因此,航天服就像一个穿在身上的“空调房间”。夏天天气闷热,一名航天员穿着寻常的衣服,感到浑身湿漉漉的不舒服,于是下意识地用手在木头桌子的“面板”上寻找“通气开关”,引来战友们一阵开心的笑声。 “晨昏颠倒”随时入眠 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是,飞船90分钟就要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如果环绕地球14圈,就要经历14个白天、14个黑夜。你说,航天员该在哪个“晚上”睡觉? 因此,航天员都要练就随时能睡觉的功夫,是否睡觉,一看工作是否有空暇,二看自己是否感到疲惫,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眯起眼睛就要能睡着,这是恢复体力、养精蓄锐的需要。另外,要在每秒钟以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飞船上睡眠,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绝不能够杞人忧天,要有一种天塌地陷浑然不顾的英雄气概才能睡得着。 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在睡眠方面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可以连续工作72小时目不交睫,让闭上眼睛就能呼呼大睡,可是又不能睡个不停,到点必须醒过来,让睡多久睡多久,好像安了一个主管睡眠的“开关”似的。有的航天员妻子笑话他们:“看你们,真像是机器人!”他们嘿嘿一笑:“这是本事!” 应激反射训练有素 一次,几名航天员乘坐大客车前往机场,前面的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司机赶紧踩制动,大客车“嘎”地一声停住,强大的惯性让车上的人身体猛地向前冲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航天员们人人来了个标准的防冲击“两腿抱膝”动作。这下子把司机吓得不轻,回头一看,乐了:“嗨,真棒!” 飞船发射升空、回收落地,其间种种难以想象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要求航天员必须有高于常人的敏捷反应,以便随时处置突发险情。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他们练就了令人惊叹的“应激反射”能力。如果你站在航天员们对垒的篮球场边,值得欣赏的肯定不是他们的个头,也不一定是他们投篮的准头,而是在传球奔跑之间那种超常的机敏,队友一个球刚刚抛出,哪怕你是闭眼瞎扔的,早有队友跑到球的落点守候了。当然,对方的反应也毫不逊色,能不能抢到球就另当别论了。 健身房里攀“珠峰” 在航天城里,航天员的公寓旁就是专用的健身房,里面铺着厚厚的地毯———航天员既要运动,还要防摔伤。这里的运动机械,分工很细,练全身每一块肌肉,都有一种特殊的机械。有一部在国内难得一见的、可以调节各种角度的攀岩机。电钮一开,航天员顺着攀岩机转动的履带,艰难地向模拟的高山攀登,指示表时时显示所攀越高度。别看机器才几米高,但顺着这部机器一直可以攀到“珠峰之巅”。 出健身房一拐弯,就是一池碧水,这是航天员专用游泳池。游泳是保持航天员体重的最佳运动方式,他们天天在这里愉快地击浪。为防止疾病传染,他人禁用,连航天员大队队长也只能站在池边“望水兴叹”。出游泳池,就是专用的桑拿浴室。边洗边蒸,消除一天疲劳。 航天员中球迷很多,喜欢看球,更喜欢场上争雄。这里,既有篮球场,也有乒乓球室。对于航天员来说,打篮球有些危险———怕摔倒。一次打球,航天员医生谢俊水看一位航天员身子歪了,赶快冲上前用自己的身体去支撑,这真是特殊的战友之情。 特殊警卫护“国宝” 10月12日,两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面坐的是我们的“国宝”———航天员。 为保护好这些“国宝”,有关部门采取特殊警卫: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出门有专人护送;外出执行任务,必须坐火车软卧包厢,警卫跟随;探亲必须经总装备部有关部门批准。回家前,先通知公安部,再通知当地公安厅,一级一级通知,直到所在街道派出所。当地公安部门接到通知后,“便衣警车”日夜守护。因过于麻烦,几年间航天员每人只探过一次家。去年3月,航天员到杭州疗养,一下火车,浙江省公安厅厅长亲自带领警察负责警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护送到疗养院。“国宝”爬山锻炼,警察也要全程警戒。 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钻石堆起来的。选拔一名航天员很难,训练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代价更大。投入的经费不说,许多科学家拼搏一生,就是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 航天员的“不准”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与航天员无缘。因为自从当上航天员,就很少有结交朋友的机会,也没有亲朋好友的探访。 航天员有看似不近人情的各种不准:不准私自在外就餐,不准私自参加宴请,不准饮酒,不准抽烟,不准个人驾驶汽车,不准驾驶摩托,不准随便乘坐飞机,更享受不到“黄金周”旅游的愉快……一句话,只要带有危险和伤害健康因素的活动,全都严格控制和坚决禁止,他们的生命已不属于自己,而是完全彻底地属于祖国和人民。 平时,航天员出门严格控制,与家属院近在咫尺,一周才能回去一次。航天员也不能随便上街购买主副食品。 此次首飞,充满风险,到出发那天早晨,航天员才和亲人见面。在安全得到完全保证的情况下,他们也曾带孩子上过公园,看过演出。但这样的机会,一年也只有一两次。 生活中,他们缺少朋友,但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们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 航天员名字已注册 首飞英雄“杨利伟”这3个字价值多少?如果要用广告价值衡量,当今任何一位大牌明星都相形见绌。为防止不法商家的利用,有关部门早已把他的名字注册。 近年来,有的大公司得知培训航天员的消息后,使出浑身解数,想走近航天员,都被有关部门一一拒绝。有家移动手机厂商提出,只要公司领导能和航天员合张影,立即送5000部手机;有一家汽车公司说,只要让航天员用他们的车作专车,每人免费送一部;还有很多做饮料、乳制品的公司,也提出种种更加优惠的条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通过有关部门送来14部新款笔记本电脑,供航天员学习用,不提任何条件。 最早给航天员写信,想打听航天员叔叔名字的,是一位广州市越秀区的小学生,名叫攸子铭。他给航天员写的信,寄到解放军报社,由报社转交有关部门,最后转交到航天员手里。后来,他还给航天员叔叔寄来一盘录像带,录有他作曲演奏的《献给航天员的歌》。 航天员的管乐队 您知道吗?航天员大队还成立了一个管乐队。看到航天员训练很艰苦,航医所的领导们合计:“不能整天这么紧绷着弦,要让航天员们乐呵乐呵!” 消息传来,航天员们乐翻了天。杨利伟从小就是个音乐迷,拿柳树枝子拧小哨吹。参军后,他在空军航校买了一把吉他,还利用休假的机会到处拜师学艺,弹得最拿手的是《致爱丽斯》。这回,他在管乐队里毛遂自荐吹黑管,训练之余捧着黑管吹得不亦乐乎。 刚开始,儿子杨宁康直捂耳朵:“爸爸你吹的什么呀?声音怪怪的!”后来,杨利伟演奏的悠扬乐曲让小宁康捧着腮帮子一听就是小半天,连家里养的小狗都竖起了耳朵! 航天员管乐队成立后,给航天员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每到夕阳西下,航天城里就传来舒缓、悠扬、动听的曲调。在每年的联欢会上,航天员们或独奏、或合奏,个个吹得有板有眼,不亚于专业水平。 航天员的“小家庭” 走进航天城,航天员公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绿草如茵,垂柳婀娜,那么静谧、祥和、安宁。走进航天员的家,设计合理的3居室、大客厅套房窗明几净,3间居室都朝阳面,室内装修由航天城统一设计施工,颇有现代典雅气息。 “航天员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不能让他们有后顾之忧。”航天员大队成立5年来,航医所的领导始终把照顾好航天员的“小家”当作分内的工作。当初,航天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航天城,家属的随军安置成了难题,经上级批准,航医所全部为航天员的妻子们办理了特招入伍手续,安排在航天城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各级领导、机关对航天员的关爱更是令人感动。为了航天员吃水果的“品种问题”,航医所领导曾对管理员发了一次火。后来,航天员们不仅每天都能吃上不重样的水果,每周回家管理员还给他们每人准备一大兜子水果带上。所领导说:“孩子一个星期没见爸爸,想爸爸、盼爸爸,当父亲的咋能空着手见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