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神五”书籍迅速面世 披露不为人知的细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9日03:20 北京娱乐信报 | |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一批围绕中国载人航天的图书也迅速出炉。 记者采访了几本“热”书的编著者,他们向记者披露了此书写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关于“神五”发射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飞天梦圆》与新闻报道同步 出炉书:《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 特点:图片与报纸同步或者报纸没有,内容比较系统、准确、全面,由中国载人航天总指挥李继耐作序,有权威性,书封上有杨利伟的签名。 采访对象:郑敏(该书策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计划局副局长) 出书历程:飞行前一年半开始策划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17日11点正式在北京各大书店与读者见面。而在12小时前,该书还在编辑室编辑,等待最新的载人航天新闻。 但本书的出炉并非仓促上阵,郑敏称,早在1999年11月份,“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就嘱咐中国载人航天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组长朱增泉(该书主编)说:“载人航天是长中国人民志气、凝聚国力、能够让中国人自豪的工程,要好好宣传。” 第五次飞行前,也就是书出来的一年半之前,主编朱增泉找到郑敏,“我们要策划一本书”。郑敏是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计划局的,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很多内部消息。很快,郑找到6个作者,他们都是在一线工作的,了解各个系统的工作状况:测控系统怎么样,回收怎么进行的,决策怎么最后形成。 书的初稿是30万字,华艺非常重视,动员全社力量,看了后说太深,主编把所有编辑权交给出版社,编辑看不懂的全部删掉,最后剩下20万字。 这本书主要的难度是要在第一时间写出来,所有作者都是边工作边收集情况边写稿,手稿除了首飞员的情况,大部分内容是在10月11日确定下来的。 杨利伟签名如何得来 郑敏告诉记者,10月12日,首飞梯队的三名航天员和医疗保障员乘坐2架专机从北京前往酒泉,郑敏和杨利伟等人坐在一架专机上,当时他就请杨利伟等三人签名,并照了很多照片。因为当时他也不知道谁将最终成为中国首飞宇航员。 内幕:为什么是杨利伟首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敏还透露一个鲜为人知的“首飞员”确定过程。 郑敏告诉记者,载人航天指挥部首先确定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三人为首飞梯队。而这三人确定谁作为首飞人选有一个排序,是杨、翟、聂。在发射前的16个小时,即14日下午5点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了一个会议,确定最后的首飞人选。 当时有航天工程总指挥、任务发射指挥部,决定人员共11名。郑敏是11名成员以外的一名与会人员。三个首飞梯队成员不在场,共有十七八人参会。 确定会上,根据首飞梯队成员的状态,包括心理、生理、长期的表现,再根据该书作者之一解大青所在的单位——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出的基本意见,大家投票认可,最后大家全票通过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个首飞宇航员,然后每个人都郑重签字,向国家负责。确定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 事实上三个人都完全符合航天员上天标准。检测项目有10多项。杨利伟的各项测试都是优,只有一项比聂海胜低,就是走跑步机,在一定时间、按照标准杨利伟的血压比聂海胜高一点点,但都在正常范围内。除此,其他测试都是第一名。确定完就通知了首飞员本人,安排休息,并做了无创检测,只是量量血压、心率等。如果第二天早上起来,首飞员感觉不行或者心率不好,那可能还会换人。 郑敏称杨利伟非常优秀,是个国宝,从发射到升天到返回时,心率基本不变,只有70下左右,只是在点火瞬间达到一百零几,马上又恢复到80下左右,在轨道上甚至只有66下。这说明杨利伟把自己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事后问他为什么不紧张,杨利伟表示当时心里只想着程序和操作,意守丹田。郑敏告诉记者,杨利伟是在15日凌晨2点钟起床的,然后进行了各方面的医学检测,5点20分左右开始登塔。 《放飞神舟》厚积薄发 出炉书:《放飞神舟》 特点:真实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风雨历程,将从零开始的中国航天工程绝密历程一步步揭开。 采访对象:《中国航天报》总编石磊、新闻部主任冯春萍、主任记者周武 出书历程--积累半生成书只一月 《中国航天报》的总编石磊常说自己有两重身份,一个是记者,一个是航天人。 石磊、冯春萍、胡群芳,都是在航天领域工作十年以上的老记者,到发射场采访不下十几次,和很多总指挥、总设计师都成了好朋友。周武原来是《中国航天》杂志的主编,一直在跟踪国内外的航天动态,还采访过许多宇航员。 尽管如此,遇到某些重大航天事件,他们还是经常被排除在外。每当这时,石磊总要想方设法让记者下到一线采访,办法是提前出击,赶在基地戒严之前,或者干脆穿上工作服,到发射队去当队员。 戒备森严的航天部队有点“六亲不认”。石磊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她随队外出采访时,别人穿的都是军大衣,她穿了一件红色的羽绒服,结果“被战士像老鹰抓小鸡般地抓了出来”。 而对专业的了解也是采访必备的素质,十年前,冯春萍曾数遍追问某位负责人三角翼(在火箭上起平衡作用)的用途,令其不厌其烦。但十年后的今天,每当听到有记者向总设计师提问“你有什么感想”“请介绍一下本次发射”之类很幼稚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相视而笑。 “这次去‘神五’回收地,某些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是听我们聊天,然后跟着我们去采访的。”冯春萍自豪地说。 石磊说:“当‘神舟’最辉煌的一刻,也是我们多年积累迸发的一刻,素材都是现成的,所以下笔很快,《放飞神舟》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放飞神舟》策划于今年8月,9月底石磊便拿出了书稿。 内幕:美国人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在10月17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说,到现在为止,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开展十多年,使用资金约为180亿元人民币。其中80亿元投入到地面设施,用在火箭和飞船上的资金不到100亿元。这次“神舟”五号发射是载人飞行,但直接消耗也不到10亿元人民币,我国共组织了5次“神舟”飞船发射,前4次每次直接消耗大约为8亿元人民币。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一次国际宇航联大会上,当我国代表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真正花在火箭上的可能100个亿都不到时,美国人十分惊讶,张大了嘴回不过味来,说你们不是骗我们的吧,你们是不是把美元翻译成人民币了,我们的翻译清楚地告诉他,就是人—民—币。 女队员支持二号翟志刚 翟志刚一直被列为二号候选人,他特别受女性青睐。三个人到基地去训练,其中的翟志刚一米七二,而且特别帅,有明星做派,得到了好多女性的青睐,后来我们老总开会的时候就讲,我们医院及发射队的所有女队员一致呼吁让翟志刚上,请领导给予考虑,回收回来后有领导开玩笑说,当初所有女的都要投翟志刚的票,你看,杨利伟不也挺好的吗! 《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女作者去过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 出炉书:《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 特点:准确细致地纪录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从动议、规划到研制、发射的完整过程,揭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训练、生活的原貌,实录了中国航天员漂亮的航天服、色鲜味美的航天食品、神秘的“红楼”住所,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多彩人生经历和飞天过程。 采访对象:左赛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女新闻官) 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女新闻官左赛春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而此前,对“神舟”载人飞船的试验研究和中国航天员从选拔到飞天的过程,一直是一个与最高秘密等同的报道禁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两大系统的研制任务,该公司年轻的女新闻官左赛春记者出身,曾因报道“神舟”飞船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她介绍说,该书收录了大量独家掌握的第一手史料和五十余幅彩色、黑白图片。身处新闻事件策划和实施的最前沿,为她创作该书提供了任何其他传媒人所不能具有的舞台和独家视点。 为使作品真实可信,左赛春曾专程到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考察采访,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内幕:会师在火箭爆炸后一天 2003年8月23日,载有长征二号F火箭和试验队员的专列经过33个小时的旅行,缓缓驶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车站。“一路辛苦了!”等候在站台的张建启司令员和戚发轫、袁家军等飞船试验队领导的手与黄春平、刘竹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而在下火车前,黄春平的心灵依然受着巴西火箭爆炸的强烈震撼。8月22日,巴西空间局正举行记者招待会,空间局长就巴西空间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侃侃而谈。突然,局长秘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在局长耳边耳语了一句,局长脸上的笑容瞬间凝聚。原来,22日13时30分,VLS—1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爆炸了。而此前几次现场测试情况一切正常,爆炸现场有21具尸体。巴西总统表示这是巴西航天史上“悲哀的一天”。左赛春说,“这一天,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飞船和火箭胜利实现会师,各路英雄和500多名战士已集结在弱水河畔,等待着一个壮怀激烈的时刻。”很多航天人的心中多了一些说不清的惆怅。信报记者 胡劲华、刘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