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评:“博士从政”引发的争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13:38 新浪观察 | |
作者:马龙生 近日来,有关博士从政的话题颇为引人注目,其中郑州市近年来陆续引进百名博士,充实到市直机关及所辖县、市、区的副处级领导岗位上,更是引来了肯定博士从政的“两个效应”与置疑博士从政的“排异反应”两种态度(见10月23日《新华 首先,从有关领导推出此举的初衷来看,类似郑州的"百名博士从政"工程,是针对博士这个群体的某些特点而推出、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举措,是对那种"城建干部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干部队伍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现状必要的"矫枉过正"。这与以往为了堵住从散而乱的社会渠道进人,进而实行的公务员"逢进必考"政策,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具有可比性。 第二,不论是否为博士,既然担任着具体的领导职务,就必须要负起相应的组织协调、资源整合等重任,而不是只埋头于自己专业的这点事。而这,正需要任职者不仅要"琢磨事",更要"琢磨人"。与那些富有经验的领导相比,博士官尤其是那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官,有点书生气是难免的,而书生气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在"琢磨人"上明显是弱项。但众所周知,能读到博士,想来智商不会太低,只要对从政真有兴趣,只要把研究专业的精力向"领导艺术"倾斜一些,我看要不了多久,象熟悉专业一样驾轻就熟于官场,未必就有多难。而这样的适应过程,岂止是博士,对任何人还不都是一样吗? 第三,政坛官场也有一个转变风气的问题。改革开放虽然已达二十多年,但旧时代留下的官场遗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为升迁、为保官而遵崇"管理厚黑学"的官员们不在少数。这样的官场,正因为"琢磨人"的人太多,为"琢磨人"投入的精力太多,反而少人或少有精力去"琢磨事",从而形成一股与肩负使命极不相称的"干正事只说不做,谋私利只做不说"的"潜规则",形成沉沉死水般的"颓气"。博士官的到来,将"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的清新之风吹进政坛,尽管这种理念未必完全符合做官规律,但对政府机关陈腐的观念与作风有所冲击是肯定的,起码向人们昭示了"原来官员还可以这么当"的新理念。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笔者认为,博士从政,不能仅从"既浪费知识资源,又破坏官场规则"等一般意义上来认识,更应该从"创造条件,让博士既能用其专长,又可驰骋官场"的角度来认识。基于此,我们应该反思的,倒应该是这样的命题:到底是博士不适合从政,还是官场容不下博士?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某些博士即使再有热情、再怎么努力也还是不适合当官。那么,我们是否再进一步设想,用博士的知识为政府服务,难道就只有当个什"长"才能实现?目前一些地区推出的政府雇员等制度,不是同样可以让他们发挥才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