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多难的张掖-甘肃民乐等地区地震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1日23:06 兰州晚报 | |
一九五四年二月山丹地震时的地裂情形 10本、2000多张老照片,详尽记录了山丹1954年2月11日7.25级大地震,《甘肃省志·地震志》也以翔实的文字记述了山丹、民乐、民勤等河西地区在历史上发生的地震状况。 10月27日,甘肃省档案馆首次公布珍藏了多年的照片档案资料,本报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 多难的张掖 省档案馆首次公布山丹地震照片档案资料 晚报记者苏丽华路远/文 图片翻拍孙建荣 1954年的山丹地震 发震时刻:2月11日0时30分15秒 震中位置:北纬38°51′,东经101°22′ 震级:7.25级 震中烈度:10度 震源深度:12.5公里(宏观) 地震情况:地震时形成一条自山丹城东北约20公里之别岌莉,经磨台湖、大峡口、小峡口、保德河至城东北约24公里处的滴水圈,总体走向北西45度,长15公里的破裂带,破裂带由与总体走向一致的单条长200—300米,宽0.5—1米的裂缝组和与破裂带斜交的雁列裂缝组合而成。地裂和陡坎均显示北东盘上升,高差一般为0.4—0.6米,最大达1米。 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裂缝,山区普遍崩滑。双窝铺崩滑。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均是土搁梁房,几乎全部震倒。 山丹县、白马沟、新修泉、东山庙、十里堡等地,正规木架房震倒7%,破坏较重的约20%,机关学校新建的少数砖柱土坯墙、木框架房屋,偶有墙裂缝和屋檐落砖等极为轻微的损坏。庙宇普遍遭到破坏,其数量和程度都较民房为重。土搁梁房倒塌约40%,损坏6%,土筑城墙高约10米,顶部宽约4米,周约4公里,崩塌成缺口的共87处,长计1060米,部分坍滑289处,总长达2478米。 山丹县南坡包皮、土坯砌的发塔塔身震落一半。木牌坊轻微损坏。庙里的石兽和香炉等多移动扭转或倒下。 草沟、三十里铺、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物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土搁梁房有些倒塌,正规木架结构房屋仅木架拔榫或墙壁倒塌等局部损坏。 民乐、民勤、玉门、古浪、永登、兰州及青海省西宁、湟源、海晏;内蒙自治区之海勃湾、巴彦浩特等县市均有震感。 震后灾难调查记录 大震发生后,甘肃省人民政府立即组成山丹地震调查队,深入现场调查。当时,除了调查访问外,还设立了四个临时地震台观测余震,并在震中地区和民乐以南祁连山的偏都口及玉带沟进行了重点调查,在山丹南郊和龙首山中一些地区,还测绘了地表裂缝。此次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比较深入的大型的地震调查工作。 考察认为,此次地震最强烈的现象是形成了一条自山丹县城东北约20公里之别岌莉,经过磨台湖、大峡口、小峡口、保德河至城东北约24公里处的滴水圈,总体走向为北西45°,长约15公里的大破裂带。此破裂带在大峡至保德河一段,完全与下伏基岩断裂一致。破裂带由和总体走向一致的单条长200—300米、宽0.5—1米的裂缝组和与破裂带斜交的雁列裂缝组合而成。地裂和陡坎均显示北东盘上升,高差一般为0.4—0.6米,最大可达1米。 1954年山丹地震发生后,中央地质部周光等多人曾前往山丹地震现场进行考察。并撰写了《甘肃省山丹地震的地质现象》一文。 1974—1975年,兰州地震大队地震地质队赵振才等对山丹地震的地震形变带与发震构造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认为大震的发生与北西西向、北北西向构造复合有关。 1978年的民乐地震 1978年8月16日22时56分,民乐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33公里。 震中区在民乐东南南半公社张连庄、炒面庄、山丹县霍城公社的西坡、泉头及其附近山丹军马三场、朱家庄一带,震中区长轴20公里,短轴15公里。地震时声响很大,有强烈的上下颠动感。供销社货架上酒瓶、香烟和陈列的脸盆倾倒。张连庄木架土坯房普遍开裂,有的宽3-5厘米,不少房屋椽子折断,个别土墙倒塌。西坡、泉头村大部分土搁梁房屋裂缝,个别土楼楼角垮落。军马三场宿舍顶上的烟囱个别倒塌,个别房屋后墙出现裂缝。 民乐县城、三堡、民联及山丹李桥、花寨、军马二场、青海祁连俄博等地普遍有感,许多人从梦中惊醒,悬挂物摇晃,少数围墙开裂。张掖、山丹、佳寺湖、青海祁连、阿力光等地有感。 甘肃省是我国主要强震活动区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发祥较早的区域之一,有关地震的历史记载年代久远,资料丰富。公元前193年的陇西(今临洮)地震,是本省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破坏性地震,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全省地震活动水平,从明朝算起至现在(1368—1990年)发生破坏性地震146次,在全国属第八位。若仅根据1900年前的历史地震计算(无仪器记录)在全国可列为第二位。 据历史资料记载,省内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有:143年甘谷地震,180年高台西地震,734年天水地震,1125年兰州地震,1352年会宁地震,1609年酒泉东南红崖、清水堡地震,1654年天水地震,1718年通渭地震,1879年武都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1932年玉门马昌地震以及1954年山丹地震等,其地震强度均在七级以上,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震中位置及强度仅能依据史料记载而推断。 供新浪网专稿,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