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航天城创生态奇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07:49 解放军报 | |
●林浩郭迎良 本报特约通讯员刘廷伶 “绿色战役”阻击沙侵害 地处戈壁腹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开展植树造林的“绿色战役”,2000年至今连续3年未受沙尘暴侵害。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是戈壁滩的气候特征。这里的科研人员以为了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绿色战役”。他们克服地层坚硬、沙瘠土薄等困难,从百里之外搬来粉尘沙和牛羊粪为树坑“换血”;与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联手,实施植物引种示范工程,成功引进68个品种,树木存活率由原来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至今,该中心已植树426万余株,造防风林4652亩、胡杨林13万亩,种绿篱3.8万米,拥有人工绿洲60余个,大西北隆起绿色生态屏障。难得一见的白天鹅、灰鹤等珍禽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如今,从工作区到生活区,都实现了冬有青、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人均占绿地600多平米。 科学种养使蔬菜四季如常 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千个储菜窖已全部拆除,新建的两栋家属楼也不再附有此类建筑。这标志着该中心的蔬菜生产供应四季如常。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处的戈壁滩一年寒期长达7个月,加之无社会依托,该中心过去吃菜主要靠外援。“一年四季老三样,萝卜土豆白菜汤”,储菜窖必不可少。为了让科研人员餐桌变“绿”,更好地完成载人航天和科研试验任务,他们开辟出1019亩菜地,建起180亩大棚,并通过土壤改良和技术引进,加大冬菜冬种力度,使“吃菜难”得到缓解。2001年,该中心又建起科技种养示范区,对传统的“松散型”农副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实行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生产的同时,采取“小面积、多品种、精产出”的方式,用科学种养保证蔬菜多茬、多样,形成“夏菜由大田保障、春秋有大棚补充、冬菜靠能源室供应”的蔬菜保障体系,淡季蔬菜供应人均每天0.7公斤以上。 工作人员喝上纯净水 “如今俺也像都市人一样喝上纯净水啦!”地处戈壁腹地的工作人员一声欢呼,这改写了联合国关于“人类在这里不能生存”的结论。 水是生命之源。献身航天的前辈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挺进大漠,硬是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挖出蓄水1775万立方米的水库,建成全长15公里引水渠。同时,该中心借国家开发黑河流域的契机,对水库实施加固改造和被覆治理,使库容增至1900万立方米,“供水难”得以解决。但由于地表水盐碱性大,饮用水质量差,个别点号的水苦得连骆驼都不喝,吃水仍是难题。为此,该中心通过压盐排碱、增挖新井等做法改善水质,使大家喝上了合格水。2002年6月,他们又投资130万元,按照“标准水、健康水”的要求,为发射中心和部、站安装了新型水处理设备。从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实现了喝纯净水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