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衡阳特大火灾火场悬疑(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7日20:13 新民周刊 | |
衡阳特大火灾火场 消防措施有没有漏洞 “11·3”特大火灾事故中坍塌的永兴综合楼,紧邻衡州大市场,一楼全部租给周边湘江市场、回雁市场、衡州大市场的部分商家做了仓库。综合楼对面的大排档店老板告诉记者,大楼底层堆满塑料制品、干货及副食品,二楼则堆放着电视机、空调等电器设备。 “经常有一些做干货生意的人在仓库里烘烤鱼虾枣子等干货,保安也不时阻止,但仍是屡禁不止。”记者采访获悉,火灾是当日凌晨永兴市场首层一商铺的谢氏两兄弟在铺内用硫磺熏烤“八角”所致。这一说法得到了现场一些救援人员的佐证。 大火给受灾居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许多人的财产顷刻间化为乌有。救援人员说,群众应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对火灾隐患提高警惕,居民楼下堆放如此多的易燃物资,俨然一颗不定时“炸弹”,但就是没有引起重视。 然而,灾民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干货商在店铺内熏八角的现象已经存在好几年,他们曾向公司多次反映,但一直没人管。 有目击者称,消防出警晚了一个多小时,大火凌晨4时烧起,保安就报了案,消防队并没有出警。而衡阳市消防支队表示,他们接警时间是在当日清晨5时40分。 “从珠晖区消防中队走路至火灾现场也不过5分钟,据说,后来火势蔓延,保安没有办法,骑车到消防中队叫人,消防队才来了,起初都以为火很小的。”有目击者说。 大排档店老板告诉记者,第一辆消防车来后没有用车上的高压水枪,而是派几名消防员四处寻找消防栓,但火灾现场附近只有两处消防栓,分别位于东西两侧,其中一个消防栓一时无法打开。 紧接着消防车离开现场到远处取水,半小时后,消防员开始灭火。附近的消防栓却出现了水压不足现象。 通往起火大楼的通道有四个,但目击者说,只有两个可以通车,其余两个均被设置了两个水泥墩路障,消防车只能绕道进来。目击者也表示,倒塌大楼内没有消防通道,居民楼间的过道也很狭小,消防车难以进入。 房屋质量有没有问题 11月5日,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副局长王德学率“11·3”事故调查组抵达衡阳,开始对事故进行调查。王德学说,将由湖南省及衡阳市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个调查小组配合中央调查组一道开展工作。由于消防官兵的牺牲是因房屋坍塌造成,所以此次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弄清火灾是怎么燃起的,查出直接相关责任人。二是建筑物为什么会坍塌,查清究竟是设计、施工、建筑材料还是别的什么问题造成的。王德学说:“调查组一定会给国务院及衡阳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救援人员也对房屋质量提出了质疑,永兴综合楼建于1997年,西面、北面及南面的部分楼层在4小时多的时间内,受猛烈大火的焚烧,支撑8层大楼的水泥梁柱与楼板内的钢筋受高温变形、水泥凝结块酥软粉化,发生层层塌陷。“大楼就这么不经烧?!是不是该调查调查水泥和钢筋的质量?!” 消防官兵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没有想到大楼竟然会坍塌。11月3日下午,一位专家在向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介绍情况时也称,该栋商居楼一楼为钢筋水泥框架,上面则是砖混结构,类似构架只能在大火中维持两个多小时。之后,烈火高温会使钢筋变形甚至烧熔,加上用水灭火,两者交互作用,加速房屋的倒塌。 记者在现场看到废墟中的砖块几乎都成粉碎状,有居民称该楼兴建时,看到地基用的钢筋又少又细,强度很差。 自我保护有没有忽略 部分救援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及消防官兵的战斗经验。他们说,现场指挥在发生火灾时如何科学地指挥作战,避免伤亡也应该是这次事故引起的反思之一。作为一栋建筑等级并不高的住宅楼,发生火灾后,它的建筑结构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钢筋水泥在高温下接触大量水流后又会发生怎样变化?消防员在进入火场时都应该考虑到。 衡阳市消防支队队长邵六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消防队员进入大厅时,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他说,灭火战术总是先将火势控制住,而后再消灭火势。看到火苗就去灭火,也是消防员应尽的职责。 但有质疑者认为,大火烧了4个小时,作为支撑房屋主力结构的水泥墩,上面的表皮水泥已经开始剥落,高处也不断有燃烧物掉下来,整栋楼房随时都会有倒塌的危险,此时,消防员是否适合再提着消防水枪,从割开的洞口钻进去,向大厅深处挺进? 11月4日获救的江春茂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次事故给了消防员一个教训:在火场中,消防员该如何保护自己。 救援人员还向记者提及了一个小插曲:11月3日,清晨起床后的附近市民看到衡州大市场上空的滚滚浓烟,纷纷涌向现场围观,一时间,警报声、市民的嘈杂声、一些住户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响成一片,场面非常混乱,珠晖区交警大队迅速对邻近道路实施交通管制,才使得消防车顺利通行。 部分群众安全意识不够,站在火场很近的地点围观,就在大楼倒塌前几十秒钟,消防人员还驱散了数十名围观群众,“如果没有及时驱散,伤亡情况更加不堪设想!”撰稿杨江(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