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求大“拐点”再次引起我国高度重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1:38 新华网 | |
新华网郑州11月12日电 (记者桂娟闻有成)近三年中国国内粮食产量的下降,并没有改变中国粮食供大于求的格局,但人们注意到,对粮食安全所潜藏的隐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未雨绸缪。 在上月底国务院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灾害等多种原因,今年中国粮食产量跌破9000亿斤,主要粮食品种也出现了价格上扬的情况。有分析称,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2004年将出现“拐点”。这一新的变化引人注目。 在素有粮价“晴雨表”之称的中国粮食第一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说,连续三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在逐年增加,到今年,总缺口已经达到800亿斤到1000亿斤左右。主要表现是普通粮食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缺口日益增大的是品质高的粮食品种。 “这将为推动中国粮食产业的现代化、拉动中国粮食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契机。”李经谋说。 这位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粮食问题上普遍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存在一种“宁多勿少”的倾向。而事实证明,粮食长期供大于求,粮价偏低,损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现在粮价出现上涨,有恢复性的因素。 而着眼长远,不少专家对粮食供求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感到忧虑。他们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总体上粮食仍是供大于求,库存充裕,市场稳定,粮食供给有保证,但从长期看,中国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国家粮食局研究员李思恒说,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敲响了警钟。 权威人士认为,一些地方对调整农业结构片面理解,大幅压缩粮食种植面积,造成耕地大量减少,这是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基础建设的扩大、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园区的兴起,耕地还会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的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 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但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粮食总量仍旧短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到了90年代初,美国学者甚至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一度颇受关注。 而正是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十几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大幅度增加,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是,面对眼前粮价上涨和耕地减少的新情况,专家指出,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要实现产需总量的大体平衡,近中期内中国粮食面积需要稳定在16亿亩左右。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 不久前结束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表明,中国对耕地减少等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隐患,给予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四点措施,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