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启发科研打破壁垒 全国3千单位协作顺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04:09 东方早报 | |
早报记者郑佳雯包庆 “‘神舟’五号的成功是全国各个方面大力协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是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的“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表示的。当天,一些科学界的专家表示,“神舟”五号给科学界带来了启示———科研合作应该打破壁垒。 神舟五号提供范本 “这绝不是客气,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昨天也强调,“当时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时,飞船的应用系统对我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初步论证下来,应用系统包含的6个子系统28个项目的共188套设备全部都要重新研制,有的甚至是从设计图纸开始,没有全国的协同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事实上,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涉及全国不下3000个单位。这样一个工程在科学工作者眼中简直是个“庞然大物”,但让他们更羡慕的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活动灵便”。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许良伟表示,这项工程参与的部门虽多,却一点不乱,整个飞船大到一个舱体、小到一个螺丝钉,各道工序都有自己严格的检测标准,所有的资源都是在一个规则严密的平台上协调合作的。 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进教授则认为,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是取得具有高科技知识产权成果的绝佳途径,而“神舟”五号的成功正是给科学界提供了这样一个模本。 政府指导科研合作 但不少科学家承认,这种强有力的合作只在诸如“神舟”五号这样的特殊行业或特殊事件上可能发生,科学界的合作依然存在不小的壁垒。 上海SARS防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对今年SARS疫苗研制过程中出现的科学界严重协作不力还记忆犹新。 当时抗非典最前沿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痛心疾首地批评不健全的协作机制。他说:“现在中国大概有一两百家的机构,从国家到地方到医学院等各个机构都在研制非典疫苗。中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不畅,而且彼此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最大的不足和遗憾则是缺乏全国的统一协调。”钟南山表示,他十分希望在国家科技司或者在政府部门领导下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协作组。 姜庆五指出,通过SARS疫苗研制过程中的协调不力,可以看出政府在组织指挥方面的薄弱。他认为科学家通过协商形式形成强有力的合作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家的资源不同,合作成果也无法共享,许多人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影响了合作。 当然,从媒体对非典疫苗研制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后来政府的确加大了对研制疫苗和控制病毒的投入,这无疑增加了对科学人员共同参与研制的吸引力。 科研需要留住人才 另外,许多科学工作者还表示,载人航天工程给他们的启示,除了加强全国范围的合作,提高政府对重大项目的组织指导外,还让他们看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王永志在昨天的报告中自豪地说:“通过两弹一星,我们培养了上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现在通过搞载人航天又培养了一支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使我们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他认为通过大工程培养人才这也是工程的一大成就。 姜庆五表示,在其他科技行业就没那么幸运了,现在的科学界出现了很严重的人才“断层”,尤其在基础科学领域更是人才缺乏。姜庆五表示,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是培养了一批人,但许多人都流失到了国外,而且“越好的人才越往国外跑”。他说:“一个能给青年人创造良好环境,给青年人创造希望的地方才能留住人才。” 国家教委一位官员日前指出,最主要还得靠国家在使用人才方面能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并为中国的基础科学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姜庆五认为,这种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有精神环境。 事实上,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科学合作的重要性,由政府组织搭建合作平台的重要性,并越来越放开人才引进的环境,使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国内和回到国内工作。 上海启动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向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一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