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涨价因果链:中国价格变成全球价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7:07 《三联生活周刊》 | |
10月中旬,粮油和几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放量齐涨,多少出人意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专家李科认为,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在近几年一直处于量变过程中,“事实上,粮食涨价的基本面已经形成”。在他看来,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体现为多方市场因素和市场心理主导下粮油价格因果链的层层传递,而“供给的变化肯定是这条链环上的肇端之处” 记者朱文轶 价格连锁反应的两条链环 孙继东在10月16日的郑州小麦交易会上,以每吨1050元的价格购进了2000吨小麦,三天后小麦涨到了每吨1100元。孙是河南濮阳市一家面粉厂的老板,暗自庆幸之余,他开始坐观事态,“看市场反应,再确定我们的销售价格”。接下来的几天,小麦价格继续上涨,平均涨幅50~80元/吨。孙继东对记者说,那些天他每天要给朋友打三次电话询问行情。他了解的情况是,到10月21日的中午,河南的小麦已经从1020元/吨涨至1090~1120元/吨。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120元/吨;安徽省的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肉、蛋、禽、奶也几乎是同步开始涨价。 在孙继东这样处于粮食产销中间环节的供应商眼中,新一轮粮油涨价似乎初露端倪。“进货价涨了,销价、成品价自然要跟着涨。”孙说。 “如果仅仅依据这样的价格传递规律,在同一根链条上的主要粮食成品、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涨会呈现出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性。”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刘文华坐在一摞厚厚的调查数据前对记者说,“但为什么这次它们几乎是在同步增长?”刘文华说,稻谷加工成大米和饲料,饲料进入禽类养殖,进而到畜肉制品、蛋制品的上市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这也是价格成本效应的传递周期,它会让消费者有一个足够的心理预期。” 调查者们在数据中很快发现了这一轮涨价中打破这种“心理预期”的因素。刘文华观察的结果是,引发商品价格连销反应的有两条因果链,在成本效应的纵向链环之外,另一条“比价效应”的横向链环作用更为明显,“现在的信息实在太快,价格和数量信息反馈的时间不用一天,稻和麦涨价导致米跟面的价格上涨之后,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会减少粮食购买,而去选择食用畜肉制品和蛋制品。”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介绍,在这几年的国内居民的食物结构中,“1999~2002年,粮食产量下降5000万吨,但同期其他食物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肉类由5821万吨增加到6587万吨,水产品由4122万吨增加到4565万吨,奶类产量增加幅度更大由807万吨增加到1400万吨。”“在这种供求旺盛的情况下,粮价持续下落的同时,这些食物价格并没有相应提升。” 在米价上涨的同时,“比价效应”显然发挥了作用。集中到“鸡鸭鱼肉蛋鲜菜”上的购买需求迅速引发了这些产品价格的水涨船高。而刘文华说,两种价格力量又继续相互作用,“所有的市场主体,农民、国有、私营的粮食购销商和消费者迅速传导甚至不断放大这种价格信号”。“根据我们的调查,到这个月初,大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5.1%,而肉禽制品涨得更多,为8.1%,鲜菜类达到了16%,市场因素主导了本轮涨价。” 消费者与销售者的心理博弈 孙继东的等待将被折算成利润,而他的利润又体现到了销售终端的米价和面价上。“我熬了一个星期,才把面卖给了批发商,这7天我一天多赚了至少1000元钱”,他说这和炒卖股票有神似的感觉。 直接的价格推动之外,粮食专家、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认为,粮油价格一路上扬的秘密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孙继东们”这里,“粮站、私营粮商和加工企业不停地往上提价,存有原粮的商家又始终在等待。农民一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就相互观望,不愿意卖粮,一心等到更高价格时出手。而私营粮商们也尽己所能储备粮食,多存一天都有利可图。”“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今年收购的新粮补不齐售出陈粮的数量,为了保证粮食进出等量对冲的原则,国家在10月13日左右下令各地停止国家储备粮的出库,对于刚刚收进来的新粮,粮食部门也基本上存而不卖。” 刘文华在调查中发现,在这种“卖降不卖升”的博弈心理左右下,粮油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统计局农调总队的人和我说,到10月20日之后,粮食所有的销售环节都反映市场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要打破僵局,加工方要尽快购进原料,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粮食交易环链,惟一的选择是抬高收购价。” 刘文华说,粮价升高并未能遏制住粮油食品价格的全线上涨,相反,“收购价越高,市场惜售心理反而越严重,愈高的价格越是有价无市,反过来进一步抬升价位,围绕粮源的争夺愈演愈烈。10月29日的调查中,吉林四平的一个卖粮户和我们说:“现在进一车开源大米需要排队等三四天,全国各地的商贩都上咱们这里来抢大米。”据说,安徽滁州的南京浦口码头,不问价格、不看质量,只要有粮食出现,就被一抢而空,一些粮站工作人员纷纷将数十万斤从边远地区收购而来、用以完成粮站规定任务的粮食偷偷卖给对手。 “按年初的涨价速度,五六个月控制在5%到10%的涨幅,销售商会摊薄利润,自我消化,价格不一定会体现到消费环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照新说,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这个涨幅很快突破了。 “中国价格变成全球价格” 张照新说,粮油涨价的另一种外力是被“国际价格”带动,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也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中国原料价格正在变成全球价格”。 张解释说,近年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从1997年开始,我国粮食就一直是净出口,2003年1至9月,玉米累计出口量为1072万吨,我国已经成为小麦净出口国,一年预计净出口120万吨。再加上大米出口,2003年粮食净出口将超过1600万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在持续几年低迷后开始高走,国内出口原料的价格也必定要提升,这也刺激了国内粮食价格”。 “而大豆的情况也相似,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出品国,10月12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减产消息,大豆及制品的国际价格大幅调高。而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大豆市场供过于求,国家质检总局在8~9月份刚暂停地8家国家供货商的进口资格,造成大豆进口放缓。但因为许多企业已经上马了大量新项目,仅今年新增的压榨能力就有1000万吨,企业维持运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争夺,于是几乎是与国际价格上扬同步,国内大豆价格也被抬高。” 声明:《三联生活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