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官位一挪,为何就“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4日18:18 人民网 | |
作者:王比学 从近日通报的云南省委宣传部长王柴群涉嫌受贿案中可以看出,他的受贿行为均发生在4年前担任中组部地方干部局处长期间。这真是怪论:越受贿,越容易升官。 个别官员,在一地任职时,曾经“政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官位一挪,以前的问题 面对这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人们自然生疑:难道他在原来的位置上就没有露出一点迹象吗?我看不是,是因为我们很难对他进行监督,当然更谈不上追究责任了。 其实,我们的监督机关并不少,人大、政协、纪律、法律、监察、媒体,再加上群众监督,可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 在此,仅以舆论监督为例。不少官员对于正面报道并不在乎,而在乎曝光报道。一篇曝光报道,有时能“断送”他的政治生命。可见公开曝光的威力。可惜我们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不是媒体不想发挥,而是难以发挥。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丑事还未公开,各路神通之士的说情电话就来了,造成一些监督之类的稿件难以发出。即使万幸,媒体顶住了各方压力,丑事揭露出来了,当事人要不就是不予理睬,你曝你的,我干我的;要不就是采取用纸包火之法,扣押报纸。除非有哪位上级领导作了批示,要严肃查处,这丑事也许能解决。否则,舆论监督也是白搭。 从程维高,到田凤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当他们的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就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据一些曾和田凤山共过事的老干部反映,田凤山的落马“是在省里做官之后”犯的毛病。 权力越大,越离不开监督。有了监督,再大的权力也不至于变成个人的资本。许多本来本质上并不坏的干部后来之所以变坏,原因也许有二: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 缺乏有力的监督必然导致权力过分集中,而权力过分集中又必然导致监督乏力。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 对于这些官员,若不追查老账,他们至今也许还会在官位上安然无恙,心安理得。我想象不出,面对这样的官员,我们还能指望他用好手中的权,为国家和人民谋利?万幸的是,今天我们的相关部门终于跟他们秋后算了总账,总算没让这些侥幸的官员再“幸免”了。 说到底,重要的还是要强化监督。监督固然不完全是治本,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腐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