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幕后故事:天气一再变化 神五有惊无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18:11 新华网 | |
相关专题:<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专题 > 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 (黎云、张殿祥)内蒙古中部草原,晨光初露,轻风拂面。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的时刻,解放军总参谋部某气象中心接到指挥部打来的电话:“现场所有天气实况与气象预报完全吻合,感谢你们为飞船发射和回收提供了一个‘金窗口’……” 今天,回忆起“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回收过程中那些有惊无险的经历,气象人员们仍然激动不已。 发射场:冷雨突降 万事俱备,巍峨的火箭高耸戈壁滩。 然而,就在飞船发射前夜,常年干旱无雨的戈壁地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用来测风速的充气飞艇刚刚升上天空,就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降雨和大风,都是火箭发射的死敌。 一场为气象而专门召开的紧急会议正在进行。会上,指挥部领导对气象水文保障专家组组长、总参某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剑翔说:“老潘啊,现在箭在弦上,能不能发射,什么时候发射,就听你们气象指挥了。” 潘剑翔肩上的担子如有千钧。前些日子里,这位全国有名的军事气象专家辗转发射场、着陆场、北京和各个气象台站,早已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关键时刻,偏偏出现了异常气象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棘手。 潘剑翔和专家组成员们再一次把所有的气象资料摆上桌面,逐一进行分析。卫星云图显示:一个高空低涡正位于发射场以北的中纬度地区,其涡后冷空气不断侵入发射场区,且速度难以预测。 能不能按时发射?气象保障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有人认为,为了稳妥起见,应该推迟火箭的燃料加注时间。潘剑翔没有说话,推迟固然稳妥,但这就意味着飞船发射将无限期推迟,着陆时间和场地也要重新选择。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做这样最坏的打算,只要能对涡后冷空气的移动方位和速度做出正确判断,按时发射完全可能。 自信,来自过硬的业务素质。看完气象水文分析研究报告和天气水文预报,潘剑翔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当前气象条件恶劣,但在未来的某两个时段内,酒泉地区将出现良好天候,如果在这一时段完成火箭燃料加注,火箭就可以按时发射。 不出所料,10月15日9时整,飞船如期升空。 海上测控区:浪高难测 10月14日10时,飞船发射已进入倒计时。 北京,总参某部气象局。局长刘建发双眉紧锁——海上发回的消息表明,根据实地观测,测控海区浪高可能会超过6米,远远高于气象中心预报的3米。 这次飞船发射,共有10条测控船只活动在大洋之中,负责接收飞船发送回来的信息。真要是6米高的大浪,不但飞船发射要推迟,全部计划被打乱,测控船只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刘建发给气象中心下了一道死命令:“事关重大,13时前,你们必须为指挥部拿出科学、精确的水文预报来!” 不同时期的卫星云图迅速调用,各地的资料情报通过远程系统实现异地资源共享,远在发射场和着陆场的技术骨干坐在电脑终端前联网会商。 数值预报系统运行正常。卫星云图清晰。各地汇集的情报资料准确。在大型计算机的辅助下,再次会商与前次预报结果完全一样:飞船发射期间,测控海区浪高基本小于3米,可以满足测控船对飞船进行实时测控的要求。 12时45分,最后的预报结果送到了刘建发面前。13时整,中心《重要气象水文情况》向指挥部建议:“……根据我中心分析,15日气象水文条件符合测控要求……建议飞船按计划发射……” 事实证明,千里之外观风测浪的预报结果完全正确。 着陆场:急风间隙 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天空划出一道橘红色的光芒后,安全回到地面。 就在几个小时前,人们还心急如焚。着陆场风速持续走高,按这样的风速,难以想象飞船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 15日22时34分,着陆场风速13.2米/秒,瞬间风速17米/秒,远远高于飞船回收的最高极限风速。16日零时40分,着陆场风速13米/秒,风向不定,仍然高于最高极限风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指挥部的同志不安地走动起来,纷纷向气象人员询问情况。 气象中心却稳如泰山。尽管当时风速持续偏高,他们仍冷静地向指挥部提交了气象报告:16日5—7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可以按计划回收。 时针指向2时整,大风还没有减弱的趋势。这个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再加上对近地面的浅层风预报是气象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难度很大。有关气象部门曾对这一地区前一段时间的浅层风做过预报,准确率只有30%。难道中心的预报真的出了问题? 奇迹出现了。16日凌晨4时,刚才还呼啸而过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 凌晨5时,气象探测车的显示屏上跳动着一连串让人喜悦的数字,风速“按计划”乖乖地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7时许,飞船着陆半个小时之后,草原上的寒风重新凛冽起来,达到12米/秒。联合指挥所里,人们拉着气象人员的手说:你们真是神机妙算、呼风唤雨!(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