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迎来“世纪”生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4:43 新闻晨报 | |||||||||
2003年11月24日报道:明天,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里,一个老人将平静地迎来他100岁的生日。或许,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可以用最华丽的文字来赞誉他;然而,我们考虑再三,还是将“平凡”这两个字赠送给他———我们的巴金老人:他一生激情满怀的作品,其成就将留诸文字,自有文学家探索。他一生的战斗和工作,其意义也将回归历史,自有思想家研究。
在他百年华诞之日,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热爱,并且分享的只是我们中的一个平凡灵魂——对于善,对于美,对于理想的热忱和对于人生的探索。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他的肉体因时间而苍老,唯有他的灵魂,仍然如同火焰,放射着温暖的光芒。 巴金是平凡的人。他用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的朋友和读者,从不试图成为凌驾我们之上的“大师”。 巴金是平凡的人。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时代的变革,赢得了我们的景仰,却仍旧如赤子般谦逊。 巴金是平凡的人。即使是在晚年,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寻和对良心的追问……朋友,或许你曾经被他的作品打动过,或许你已经淡忘了年轻时的热情,那么请你放慢脚步,再次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你感动的文字,重温这位老人平凡中的人格力量。作为一个后辈,也作为他的一个年轻的朋友,为他祝福:巴老,祝您百岁生日快乐。 亲人:他很低调 -巴金的女儿李小林 作为巴金身边最亲近的人,女儿李小林从不愿接受采访。即使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也不破例。她总是说,这是我们李家的规矩,爸爸不爱过生日,因为他是一个低调的人。 李小林不仅不对记者谈父亲,而且身为《收获》副主编的她,也从未写过父亲,让人无法通过文字感知女儿心目中的父亲,但李家人的规矩,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在作协,记者看到,一位读者为庆贺巴老百岁生日,送来了一幅绣着巴老头像的苏绣作品,李小林一边代巴老谢过,轻声说着, 想不到爸爸生日惊动了这么多人,一边还答应,以后有空,一定会去看望那位刺绣大师。 而《老巴金》一书的出版,更让人领略了李家人的风范。成都巴金大哥李尧枚一家自掏腰包,出版了图文集《老巴金》,作为巴老的生日贺礼。李小林说,他们没要政府一分钱。李家人的想法是: 不违背巴老的心愿伸手向国家要钱,也不想寻求企业资助以避免商业炒作。因为巴老常说,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巴老是我们李家第一个活到百岁的,我们很看重巴老百岁华诞。但我们不做任何违背巴金意愿的事。” 同事:他很感性 -《收获》副主编程永新 我是1983年进入《收获》编辑部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巴金,并没有什么特别,印象中他既像个慈祥的老人,又像个可爱的小孩,好像谁都可以在他的脑袋上摸一把。几乎每年生日,我都和编辑部同 仁们一起,到病房或者寓所,给巴金过生日。那时,李小林还常玩这样的游戏,那就是让巴金说出我们每一个编辑的名字,因为他不常来编辑部,许多年轻编辑还不认得。这么多年,大家都亲热地称他“老巴金”。要说老巴金怎么深刻倒也不是,他有时很感性。他话不多,有时说一句、两句, 但总有本事用最简单的句子讲最切中要害的话,话语简单但有力量。 如果说《收获》与别的编辑部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大家都时时感觉到巴金的精神和力量。编辑部里有一个镜框,上面是巴金手写的“把心交给读者。”巴金的办刊思想,也是几十年来坚定不移。比 如这么多年来,《收获》从不登广告,就是巴金的主张。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文学刊物转向,要不要登商业广告、改变办刊方针?当时编辑部出现了一些争议。巴金坚决反对登广告,他说文学大有希望,《收获》大有希望。巴金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工作,但在关键时刻,巴金总能把握住方向,使得《收获》仍站在纯文学的阵地上。 传记者:他很幽默 -新华社记者赵兰英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采访巴金,到后来可以自由出入巴金寓所和病房,甚至成为巴老的忘年交,这20多年的采访经历对我来说太不平凡了。让我记忆深刻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就是巴金说过的一句最动人的话。那是上世纪90年代,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来沪,巴金在国际饭店请她。他俩算是老友重逢了,快嘴快舌的聂华苓说道:“真幸福,今天能和你握手。”接着,她又拉了拉巴金的手,真诚地说:“你这只手,是一只了不起的伟大的手。”不料,巴金抽出手,又举起手,笑着对大家说,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大家呆了一下,待转过神来,都笑了起来。巴金说得很幽默,但很实在,这是一只吃饭的手,人者?谁不用它吃饭?巴老说的“吃饭”,不仅是指进食,而且指生计。巴金多达千万字的作品,就是用这只手写出来的。巴老常说,作家靠作品生存。读者不看你的书,不买你的书,作家又靠什么生存。所以说,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作家是靠读者养活的。 巴老虽然是一位公认的文学大师,但是在他身边,我从没见他把自己看成是多么了不得的伟人。 作家:他很实在 -作家冯骥才 我是从《收获》起步的一个作家。让我特别难忘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主编巴金还亲自为《收获》组稿,组织了一批作家赴莫干山参加笔会。当时,我与谌容、丛维熙、张辛欣等许多作家都参 加了这次笔会。当时我们有一些作品曾受到非议,是巴金在创作上给予大家支持和鼓励。《收获》是我的文学摇篮,不管是我的早年作品,还是后来20年来的主要作品,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在《收获》上发表。不光我这样,许多作家也都是这样,大家都觉得要把最好的作品交给《收获》。 巴老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影响,巴老有一种力量,那就是直逼人的灵魂。文革结束后,巴老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完全释然。他仍然紧锁眉头,拿出作家最沉重的武器,用笔写下了两个大字:忏悔。这对我影响太大了。灾难让一个民族损失最大的就是人的心灵。巴老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讲出了那至关重要的忏悔两字,巴老的影响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今天,“巴老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始终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巴老没有花拳绣腿,而是找到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