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毛泽东 上海举办多种活动纪念毛泽东诞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16:40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电(记者赵兰英)甲秀里,上海一个老式弄堂。随着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临近,来这里瞻仰的人越来越多。1924年2月至年底,毛泽东携全家就居住在这个弄堂的7号。 推开黑色铁制大门,迎接观众的是“毛泽东一家人”。原本呆板,并有点冷气的铜像,在这里却十分地生动、温馨。藤椅上,毛泽东执书阅读,开慧抱着岸青,低首丈夫手中的 甲秀里7号,原是蔡和森、向警予夫妇的住所。1924年毛泽东来上海工作,借住在这里。前厢房是毛泽东夫妇的卧室兼书房。走进这里,只见书桌前,毛泽东一身灰色长衫,侧着身子,一手握笔,一手棒书。杨开慧穿一件白色毛麻中式衣袄,坐在床沿前,一手抱着岸英,一手推着床前的摇篮。摇篮里,6个月大的岸青正在熟睡。这是一组蜡像,是毛泽东当年生活的又一生动写照。 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郝重海设计,史抒青等雕塑家制作,重达1000公斤。蜡像由天津美术学院尔宝瑞设计制作,与真人比例为1: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来上海。位于茂名路上的甲秀里,系目前上海唯一向公众开放的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带全家回上海了。”当这组铜像和蜡像由北京、天津运回上海后,市民中就传递着这一喜讯。在甲秀里,如织的人流中,记者与一旁的一名妇女攀谈。她叫张秀韫,今年71岁,上海航天局退休工程师。张大姐直言直语,说道:“我很敬佩毛泽东,虽然他也有缺点。今天,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一家中,许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历史不可忘记。忘记历史,就不可能把握好未来。” 在如织的人流中,记者还结识了蔡和森的孙女蔡予、蔡畅的外孙女李琪。今天在上海一家工业园区工作的蔡予说:“来到这里,总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这里是毛泽东的旧居,也是我祖父母生活的地方。我敬仰他们,为他们骄傲。他们那一代人,有理想,有追求,有良好的美德,为民族,为国家,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要。今天的人,不必向他们那一代人那样浴血奋战,然而,也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 在这里,记者还看到,正在向观众认真讲解的是一些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梳着两根小辫的小静同学告诉记者:“我是民立中学的学生。我们是自愿来讲解的。过去,我们不太了解毛爷爷,不太了解中国革命。通过讲解,我们了解了历史,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自不易的,我越来越崇拜毛爷爷。” 难忘毛泽东。在上海的一些书店,设立了关于毛泽东书籍的专柜。一批关于毛泽东的新书在上海出版,这里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毛泽东》、《智慧毛泽东》,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大型画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等。 难忘毛泽东。21日晚,在上海图书馆,一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隆重举行。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影视、话剧界的青年演员,登台吟诵了《沁园春·长沙》等毛泽东诗词。同天,还是在上海图书馆,一场关于毛泽东生平的报告会,吸引了数百名听众。24日,“毛泽东在上海”图片展,又在上海图书馆开幕。26日晚,一场由上海少年儿童演奏的“中国革命历史歌曲管乐合奏·钢琴协奏专场音乐会”,将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举行。音乐会所演奏的16首作品,全部由革命历史歌曲改编。其中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长征》、《游击队之歌》、《南泥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目前,这场音乐会已一票难求。(完)(来源:新华网) 相关专题: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