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真实的杨利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3日10:03 新民周刊 | |
杨利伟的成功,带给了祖国和人民无比具体的英雄感 特约撰稿/马京生 英雄的内心 杨利伟就坐在我对面,飞天成功后鲜花和掌声包围了他,他平静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钟76 次,没有丝毫紧张。资料称,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的 他坦然一笑说,过去他只在电视上看过发射飞船和卫星。年初,他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 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他说:“这些灾难只能提醒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接着,他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一个悲壮的故 事,一位前苏联的航天员乘坐的飞船在返回的途中发生故障,飞船眼看就要坠毁,这位航天员拿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 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 每一位中国的航天员都知道踏上飞天之路,无疑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但是,在他们心中,祖国的载人航 天事业高于一切。杨利伟说:“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作为军人面对的就是奉献和牺牲。我从小就对新 奇的事情感兴趣,后来自己报名当了飞行员。我飞过两个机种:强击机和歼击机。我们这些飞行员天天在一起,有时早上还在 一起吃饭,晚饭时就可能少了一个人。飞机是机器,只要是机器就可能出故障,飞行安全没有百分之百。我们航天员都是从空 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对危险的认识还是很到位的,也都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当航天员也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 。从1500名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到从14名航天员选拔3人首飞梯队,又选拔首飞航天员,开始并没有定目标我就能第 一个上,但我要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等待祖国的挑选。” 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杨利伟告诉我,有时想吃的东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 身高,体重一直保持在64公斤。他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却偏偏不能多吃肉,为了保持体重不增长,只能吃营养配餐。 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饮料不敢喝,学习航天理论一学就到深更半夜12点,只能大口大口喝浓茶。唯一例外的是,发射那 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条算了,他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上天肚子饿了没劲儿。” 他的温馨小家和航天员公寓同在北京航天城大院里,相距不到一公里,可按规定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有时真想陪妻子 逛逛商店,给宝贝儿子买件新衣裳,却抽不出空来。有一次休息日,妻子好不容易把他盼回家中,他却像着了魔似地在客厅里 不停地转圆圈,妻子好生奇怪:“你这是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要坐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后来航 天员要进行头低位训练,他干脆晚上睡觉不枕枕头了,按他的理论这叫先适应一下。 这次实际升空前,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演练时,航天员只在地面操作 ,不会有实际情况发生。然而,坐在飞船舱内的杨利伟,却像真的飞天一样在执行着各种操作,当程序走到3分20秒时,指 挥控制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在场的人都吃惊地把目光转向了航天员系统 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一位老总惊讶地问:“你们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些都知道。”宿双宁自豪地笑道:“开玩 笑,你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 太空在作家的笔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可是对于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生理极限的挑战。他说,火箭上升的感觉是地 面模拟不来的,起飞两分钟后,开始感觉有些难受。入轨后,舱内的小东西开始飘浮起来。杨利伟感觉自己的头朝下,他马上 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太空错觉,于是强迫自己不要倒过来,不管怎么样都要战胜困难,很短时间,错觉感消失了。其实每个小时 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飞船可以和地面进行画面传输。每次杨利伟都把自己固定在摄像头前,生怕自己漂浮起来,地面捕 捉不到他的身影会着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航天英雄总是被束缚在座椅上,保持着一种姿势。尽管动作幅度越大,空 间运动病的折磨就会越强烈,产生头晕、恶心、无力、头痛、错觉等。但是为了给后人积累经验,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做的 动作,去体会在太空的感觉。21小时的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在太空的时间太短暂了,我要尽可能的体会 操作,为后续任务提供技术支持,用摄像机拍下美丽的画面,用双眼去看我们美丽的家园”。飞船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高速 飞行,白天黑夜交替而过,地球的边缘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明亮的阳光映射在飞船的太阳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会儿 披着蔚蓝色的外衣和淡淡的云彩,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 我问:“你在操作本上写了什么字?电视上看不清。”杨利伟笑笑说:“我就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为了人类 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之旅最惊险的是哪一段?” 他说,就算返回地面吧。飞船像一个火球般急速下落,当飞船一进入“黑障区”,窗外随即传来空气被压缩的强大呼 啸声,飞船与大气层产生了巨大磨擦,发出轰轰的撞击声,一瞬间飞船变成了一团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仿佛是《西游记》太 上老君那熊熊燃烧的炼丹炉。好在飞船内还保持着常温。飞船与地面无法联系,晃动很大,没有人指导该如何去做,每一个动 作只能靠经验和感觉。40多公里的“黑障区”穿过后,飞船的速度已降到约每秒200米,降落伞打开……我走出舱门说出 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为祖国自豪。” 这是他的心里话。他说:“载人航天凝聚的是成千上万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智慧,是祖国送我飞上太空的。我们大队里 14名航天员谁上天,都没有问题。鲜花、掌声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是一个集体的,我们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说到动情处 ,他激动地唱起《航天员之歌》:“璀璨的银河在我脚下,无数的星球为我导航,飘逸的星雨为我起舞,浩瀚的太空为我歌唱 ……”我请他写下最喜欢的一句歌词,他用刚毅的字迹写出:“我们是中国航天员!” 背后的故事 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都是辽宁绥中人。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德元是建国初 期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母亲魏桂兰是中学语文老师,家中书香墨染使杨利伟从小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浓厚的求知欲使他的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然也有一些调皮的冒险事件让父母急出一脑门子冷汗来。后来,杨利伟考上航校当上飞行员,成为 绥中县的小名人写进了县志,张玉梅对他也就略有所闻。 “那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我问。 玉梅爽朗一笑:“是婆婆先给我提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军用机场工作,我是天天看着飞机起飞,伴着轰鸣声长大的 。我从小就崇拜解放军,就想当兵,可眼睛不好,没当上兵就工作了。我和婆婆都是辽宁绥中中学的教员,她主动给我提起这 件事,也给我讲了杨利伟当飞行员职业的危险性。” “那么说,这是婆婆一眼相中你的。” “我自己没当上军人,给军人当媳妇也行。”玉梅爽快地说,“我们一见面,双方感觉都很好,书信来往感情加深, 1990年底结婚了。我比利伟小一岁,今年37岁。我29岁时生的儿子,是我给儿子起名叫杨宁康的。” “我理解,‘宁康’这二字是你的心愿。他当了10年强击机和歼击机的飞行员,又当航天员,你选择了他就选择了 惊心动魄或者说是提心吊胆。” 玉梅笑了:“是啊,1998年1月通过层层挑选杨利伟当上航天员。那是从1500名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不容 易啊!我尊重他的选择,父母也表态支持。我们航天员的媳妇在一起议论,这都是在空军锻炼出来的,如果原来不是飞行员的 媳妇,谁也做不到。” 发射任务前夕的国庆节,航天员们有3天的假期。杨利伟的父母从辽宁绥中老家来到北京,假期过后,部队政委挽留 二老:“多留几天,不管是不是利伟首飞,两位老人来一次不容易,正赶上这次发射,让他们到指挥大厅看发射吧。”当得知 杨利伟被选到首飞梯队时,老人心中无比激动。他的妈妈对利伟的姐姐和弟弟说:“这次如果是利伟上太空首飞,你们谁也不 许掉眼泪!” 我被感动了,世上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有哪个母亲可以心情平静地让自己的孩子去冒生命危险,挑战极限 ?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加加林在执行首飞任务之前,和他的母亲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妈妈,我要出差了。”“ 儿子,远吗?”“是啊,远,妈妈。”母亲关切地问:“那有多远?”儿子平静地答:“远极了,妈妈。” 10月12日清晨,杨利伟作为首飞梯队的一员,和翟志刚、聂海胜走出航天员公寓,将要出征发射场。在办公楼前 举行了隆重的壮行仪式,3名航天员的亲人站在欢送队伍的最前面。杨利伟对母亲说:“妈妈,您要保重身体。”妈妈说:“ 放心,走吧!” 到了飞机场,航天员系统的领导对张玉梅说:“你放心吧,利伟就交给我们了。”玉梅笑了:“我放心,在家里只有 我一个人管,出去你们大家管,我当然放心啦!”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丈夫:“利伟,到了发射场给家里打个电话。”那天 机场送行的人很多,不知什么时候杨利伟已经上了飞机,而且是和总装备部迟万春政委同乘一架专机走的。另外两名航天员乘 一架飞机起飞。这时玉梅心中有一种预感了。 其实杨利伟也曾给妻子一些暗示。平时家里的电器都是杨利伟整,电子钟的叫醒闹铃也是他上,临走的那天晚上,杨 利伟要教妻子调表,看似平淡地说:“我走了,你也不会调电子闹钟,我教你调一下吧。”这话是他想了很久才说出来的。玉 梅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把抢过闹钟说:“不用了,就那么几天,我等你回来给我调。”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也同时给了杨利 伟莫大的动力。 我看着玉梅的眼睛问:“说真心话,遨游太空不能排除百分之百不发生意外,你真的不紧张吗?” 外表柔弱的玉梅笑着说:“平时我流眼泪是最方便的,女伴们跟我开玩笑说,如果是你家利伟上,你的眼泪肯定是哗 哗的。”这次她们说错了,玉梅没有哭,因为杨利伟对飞行充满了信心:“利伟传递给我的都是胜利的信念,他说中国科技的 进步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相信中国的火箭和飞船,他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去首飞的。” 14日晚上7点多,利伟从发射场打来电话说,今晚他要早早睡觉了。也没说他是不是去首飞。玉梅叮嘱他:“明天 起飞前你给我来电话。” 其实,当天下午指挥部已经作出由杨利伟担任首飞航天员的决定。他几次排名都是第一,作为航天员他是荣幸的。 所以,杨利伟在接到正式通知由他执行首飞任务时,非常平静,晚上8点准时入睡。第二天凌晨还是医保医生敲门把 他叫醒的。 15日凌晨1点40分,玉梅就醒了,心想杨利伟快要准备进舱起飞了,她静静地守在电话旁,想要听到丈夫的声音 。 电话没等来,玉梅一家人就被叫到指挥大厅。原来是军委首长、总装首长指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把利伟的双亲 接到指挥大厅来,我们陪着老人家一起给利伟壮行!” 玉梅看着大屏幕上,一边耸立着整装待发的火箭,另一边就是杨利伟,穿着航天服坐在飞船里,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 和百倍的勇气。“我默默地为他祝福,心里全是成功的信念,我们一家人谁也没哭”,玉梅回忆道,“倒计时开始:10、9 、8、7、6……,我看见他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身边响起了掌声,接着火箭点火起飞,我的心比火箭飞得还快!我知道大 家都和我一样激动,很多亲朋好友也在电视机前关心着利伟。我只想他顺利完成任务,快点安全归来。” “神舟五号”飞船按程序飞行正常。当飞船飞行到第八圈的时候,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长李继耐 上将临时动议:“让利伟一家说说话。”这是杨利伟事先没有想到的。地面上的妻子和儿子,太空中的航天员,在万众瞩目中 开始了“天地对话”,“好儿子,爸爸看到我们美丽的家啦!”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妻子温柔的话语: “利伟,我们等着你明天回来!”这是“神舟五号”飞天过程中唯一的“计划外程序”。 21小时的离别既短暂又漫长。玉梅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16日凌晨,降落伞打开的瞬间,指挥大厅里的航天 员们异口同声响亮地“噢”了一嗓子。与此同时,大家把目光转向了张玉梅,发现杨利伟打开降落伞的时候,她笑了,她知道 利伟要回来了。 我问她:“杨利伟现在是航天英雄,你怎么想?” 玉梅说:“在我眼里他还是他,大家都关注他,我觉得荣誉属于祖国,是祖国送他上太空。航天员出征太空代表的是 国家,是13亿中国人。当然,我会继续支持他再次出征太空的。”(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 声明:《新民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