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对乞丐建立档案 方便监控乞丐日常行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02:43 信息时报 | |
晚上10时多,小乞丐还坐在寒风凛冽的街头等待施舍 本专题策划吴斌撰文,本报记者王道斌、游曼妮 乞丐的“职业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秩序,成为广大专家、群众十分关心的热门话题。记者昨日获悉,广州市有关部门正在探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新办法,为流浪者建立档案,并在部门、片区间进行通报,以方便管理。与此同时,众多的专家、市民也对此提出了个人意见。 据新华社广州1月11日专电 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张德明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州正在探索建立行政管理部门间的专项通报制度,以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施行,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中国实现了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但对于一些涉嫌违法又没有足够证据的流浪乞讨人员如何处理,管理办法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广州市的一些执法人员曾经遇到这样的尴尬:一名涉嫌抢夺的流浪人员被扭送公安局,但在这一过程中,事主却由于害怕打击报复等原因不愿前往公安局指认,最后,公安人员不得不将该流浪人员放走。 张德明说,对于一些行为没有违法但影响社会稳定的流浪人员,对于一些涉嫌违法但由于当事人不愿举证等原因而导致证据不足被释的流浪人员,广州市目前正在探索建立一套行政管理部门间的专项通报制度。该制度对该类人员建立档案,并在部门、片区间进行通报。一旦发现某人多次有类似行为,有关部门将有可能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交有关方面进行教育。张德明说,对于这类人员的管理,公安部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既依法行政又消除社会不稳定。这类人员最后如何处理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1月9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一则“关于依法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在公共场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依法处罚: 尾随纠缠、拦截路人强行乞讨的;强行卖花、擦车、拉客、兜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在机动车道索要财物或兜售物品的;派发色情广告、兜售淫秽物品、招嫖拉客的;设赌、参赌、骗取财物,尚不构成犯罪的。 众说纷纭 建议一:造册登记勤管理 广州中山纪念堂研究专家卢洁峰女士多年来始终关注城市乞讨问题,她为本报寄来一封EMAIL设计了一套“乞讨人员”管理方案。 1.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对全市甚至全省的流浪乞讨人员造册登记。 2.对所登记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甄别,并指给出路:1)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做公益劳动(如清扫街道、维护绿化等),挣够路费后,送回原籍。2)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给予长期供养。3)对职业乞丐者无条件遣送,并留案底。4)对受害的儿童给予无条件解救,并安排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5)坚决打击残害妇女儿童者、坚决打击乞丐头和黑帮组织。 3.所有乞丐,都必须纳入救助站的管理。各区设立乞丐清洁间,给乞丐提供洗澡、洗衣服的地方。 4.对乞丐定期做防疫检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建议二:信用审查发牌照 “给了钱怕上当,不给钱又难受”是困扰市民最大的问题之一。 很多市民提出,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对乞丐身份进行鉴定。“如果是假乞丐,用假资料、假方法要钱,那他的行为就属于欺诈,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治罪判刑的。政府应该启动一个信用审查系统,给乞丐验身,比如江苏等地的挂牌乞讨,由民政部门出证,而且一定要防伪。一个城市内可有一个联网的系统,对乞讨者的身份登记入册,如果乞讨者在一处被发现做假,他转移到别的区的时候在网上,执法人员可以查到资料,以此为由对其进行强制管理。”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周同学在电话里面如此建议。 建议三:民间合作助童乞 在对待儿童行乞的问题上,读者的来电来信意见空前统一,认为政府、社会都不能允许儿童乞讨的现象存在。“儿童乞讨,这是乞讨中的‘违法’现象,我们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有9年义务教育规定。儿童在学龄时流落街头讨生活,这就是监护人违法了!”学习法律的夏先生指出:“很多孩子因为被迫,说他自愿出来讨钱。可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支专门维护儿童权益的机构,主动清查这部分孩子乞讨的真实原因,他没有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这背后一定是有人没有依法尽到监护责任。而且民政部门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回原籍就行了,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乞讨地区流落出来的孩子,应该有带强制性的福利机构保证孩子的权利。” 白云区工作的刘先生建议,在珠三角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实应该尝试创办社区型民间福利机构,聚集民间力量建立多个小规模的福利机构,首先解决眼下日益突出的残疾儿乞讨问题。他的想法很实在:“如果把问题都推给政府,让政府去管,这是不现实的。其实如果有人带动起来,三四户人家合作,能够解决二三个乞讨孩子温饱、教育,做出模式,这样就会带动一批人,这样就能多救一个人。现在要呼吁的是,在民政法规上尽快完善民间慈善机构管理办法,尽早让民间的力量发挥作用。” 建议四:只给食物不给钱 在本报开设的两天热线讨论中,很多市民提出一个观点“联合抵制职业乞丐,只给食物不给钱财”。在白云区居住的辛女士因为同情乞丐多次受骗,尤其是残疾儿童行乞,看到他们惨痛模样,忍不住给钱,后来发现把钱一给小孩,回头就不见了踪影,她明白了这幕后有一个组织,乞讨者只不过是工具,这样的遭遇极大打击了辛女士的同情心,但看到孩子受苦还是于心不忍,于是她就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式,每次讨钱给孩子买吃的,并且要看着他吃完才走。 辛女士提出:“在假乞丐遍地的今天,我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做一点善事。我们可以倡议大家尽量不给钱,冻了送衣被,饿了送点食物,这样既能解决乞丐的温饱问题,又不给职业乞丐发财机会。这笔钱可以捐到正规慈善基金去帮人。” 建议五:城市设立禁讨区 “乞丐影响市容”、“乞丐多的地方,容易乱,乱了犯罪率就高”这是众多民众一致的声音。很多市民建议,在火车站、天河城、省、市政府、步行街设立“禁讨区”。 市民张先生认为:“一个城市有乞丐很正常,但是乞丐越来越多,乞丐没人管就不正常了。虽然乞讨合法,但是乞丐不能影响正常的公共秩序。允许乞讨社会尊重了乞丐的权利,乞丐同样也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比如在火车站、步行街这样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乞丐成堆就影响了公共秩序,应该禁止。” 专家说法:不应歧视真乞丐 立法甄别假乞丐 针对目前出现的乞丐职业化及假乞丐泛滥的现象,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开发管理处处长彭澎指出,在没有完全消除贫富差距,要彻底消除乞讨现象是不太现实的,应该通过国家立法或地方立法的形式来对乞丐进行去伪存真。 乞讨已蜕变成职业 他指出,在几乎所有开放、自由的社会里,都存在着乞讨的现象。甚至在美国等一些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度里,也存在一个文化乞丐沿街乞讨的现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千百年来的乞丐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民间对于乞讨现象大多数还是能够接受的。 应该看到,那些真正的乞丐能放下尊严前来进行乞讨,一是因为穷困或碰到了灾难,二是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一个状况。在他们不强行索取,影响交通、影响路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他们的乞讨行为应视为他的基本权利,也就是他有乞讨的权利。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原生乞丐”越来越少。乞讨已经不再是一种求生手段,而是蜕变成一种致富手段。这就给善心的市民带来了一个如何分辨真假乞丐的问题。 出台法规管假乞丐 目前市民们对待乞讨者,无非就是施舍、躲避、或给钱消灾这样几个典型的做法。怎样才能让市民们的善心真正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呢? 对于拒绝政府救助的职业乞丐,目前管理中缺乏法律依据和执法手段,“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而治理“职业乞丐”解决这一盲区的途径,最好由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规,使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时有法可依。在国家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地方上也可以通过委托类似社科院这样的机构来进行对乞丐问题进行调查,随后制定出相关的法规交人大审议通过后实行。通过法律对乞讨行为、地点进行规范,只有这样国家机器才能分辨出乞丐们的真伪来,让善心市民放心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乞丐们。 律师说法:乞讨也是权利 先判断后施援 一些律师们在讨论起乞丐和乞讨权问题时则指出,现在的社会愈加趋向宽容,比如对同性恋、对艾滋病患者,人们的态度都在由以前的歧视转为理性看待。但我们对乞丐的态度,恐怕与宽容还有一点距离,尤其是对那些有“劳动能力”者。 当今整个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劳动光荣,鄙弃不劳而获者。但即便是法律,也没有任何一个条款规定有劳动能力者不得做乞丐。广东信扬律师事物所贺一丁指出,其实,做乞丐的自由也应当看作是我们自身的自由。实际上,一部分人对职业乞丐的鄙视,还是源于“平等”意识。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无论干什么,都得同等付出,甚而“平等”到不情愿看到一个乞丐的不劳而获。其实,想必任何人都清楚,别说乞丐有真假,就是其他行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职业乞丐的宽容,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宽容。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来拒绝向某些乞丐施舍的,但你决不能片面地认为所有的乞丐都是骗子,并否决他们乞讨这一基本权利。 相关专题: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