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公开普通高中择校费用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16:31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罗颖、闫修彦、尹安学、黄丽娜报道:今天上午,省政协委员孟浩向正在召开的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认为现阶段普通高中收取的择校费缺乏监督,应将具体的收支状况和用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向社会公开。不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择校费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每年择校费一笔巨大收入 据了解,广东目前有1000多所普通高中,收取的择校费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仅以广州为例,2003年广州市区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3200人,如果以招收择校生为计划的10%计算,广州去年招收的择校生有6000多名,以每位择校生最低收取择校费23000元计,即使抛除某些学校不存在择校费的成分,2003年广州收取的择校费也高达1亿元以上!“这无疑是笔巨大的数字,而且是利用教育这种公共资源得来的,没有理由不向社会公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大代表认为。 省政协委员孟浩今天提交的提案认为,如果说收取择校费是迫不得已的举措,那学校收取的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发展教学资源,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 据了解,根据广东目前的规定,每个择校生要缴纳23000元或是4万元的择校费,其中50%返还给学校。按每个标准班招收8名择校生计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每年约能收取100多万的择校费,返还学校本身的至少就有50万。 巨额择校费体制之外循环 孟浩发现,择校费作为每年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目前却完全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循环,没有明确的监管,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孟浩认为,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对普通学生家长来说也不是小数字,他们更有理由要搞个明白。张姨的女儿去年升高一,为了让女儿就读天河区某名校,张姨付出了10万元的择校费。张姨表示,之前也了解过择校费的行情,清楚规定的择校费额度是4万,但是冲着对方名校的招牌,张姨说认了。“但那额外多收的6万元是不是用到正当用途了”? 针对这种情况,孟浩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应由省人大制定相关法规,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 制定规定合理安排择校费资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确定哪些类型的资金使用属于不合理等; 各地政府应该立项监督择校费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 学校自身也要进行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公开择校费的流向、用途,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是公共资源就应对外公开 今天上午,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择校费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省人大代表、广州环球经纬律师事务所主任江波认为,择校费是否应该公开,要看择校费属于何种性质———是学校自己的钱,还是公共资源?如果是学校自己的钱,属于内部财务,就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布;如果是公共资源,就应当公布钱的流向和用途。 江波表示,目前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即靠政府投入办起来的学校,使用的都是公共资源,所以择校费实际上是利用公共资源吸引来的资金。 要收择校费也应统一收支 “光向社会公开是不够的,择校费根本就不该由学校来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代表表示,名校不是先天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集中了教育的优势资源。他介绍说,差不多十年前政府就出台了对名校的扶持政策,当年广州的重点高中就有“五大金刚”的提法,每年政府的教育经费都优先向这些名校倾斜。靠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名校”的招牌打出来了,现在学校反过来把“名校”当成自家招牌,收取纳税人的择校费,是非常不公平的。 这位代表表示,如果要收择校费,也应该由政府或教育局收,再统一支配。 建议立基金弥补教育差异 省政协委员、华师大经管学院教授林勇认为,教育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本身就更应该公平———每个社会成员入学机会的平等和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机会平等。但目前择校费的收取和利用方式,无疑使得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人为地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如果广州每年确实能收取1亿元的择校费,用在偏远山区的教育投资上,可以建500个希望小学,惠及数万名学龄儿童!”林勇建议,由政府统一收取择校费后,成立面向全省的教育基金,应主要用于资助相对困难地区的基础教育。通过平衡教育经费,校际间、地区间的差异可以得到弥补,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忧喜择校费欢迎您探讨 高中择校费该不该收?收取多少合理?收取择校费究竟有没有损害普通学生的利益?学校和教育部门应不应该公布择校费的用途?教育部门在平衡教育资源的问题上应当发挥什么样的职能?…… 本报今天开通择校费讨论热线,如果您对择校费问题深有感触,或者有很多意见想发表,欢迎您拨打电话(020)87776887、88211211,我们将倾听您的声音。 相关专题:2004广东“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