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镜头见证人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0:52 青年参考 | |||||||||
伍昕晔文 通过摄影,人们看到真实的事物,为之感动,为之震惊。 文字无法代替图片带来的视觉真实,那一张张触目场景的再现,无疑是将新闻的力量推向另一个高度。
摄影记者对新闻的直觉,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现,触动人们的情感,饱含感染力、真实性,蕴涵着特殊的魅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为“荷赛”。这项与镜头有关的新闻赛事,如同年终的全球新闻盘点。今年是第47届,中国自由摄影师卢广的《中国河南的艾滋病村》、《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的《非典时期的婚礼》,分别获得了图片故事(组照)一等奖和日常生活类三等奖。卢广成功的背后是舍生忘死的艰辛付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采访到远在法国的他。 “荷赛”是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的。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7届,该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新闻摄影比赛。它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日常生活、人像、体育、艺术、科学与技术、自然与环境共9类,基本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另外今年还增加了新的类别——当代热点类新闻图片。大赛从所有参赛作品10类18项中评出年度最佳新闻奖和“年度照片”一张。中国摄影家杨绍明、李楠、王瑶、贾国荣、祁小龙先后获1988年新闻人物三等奖、1996年艺术单幅一等奖、2000年艺术组照一等奖、2002年体育单幅三等奖和2003年科技类单幅三等奖。 中国人能在荷赛上得奖的确是一件欢欣鼓舞的事,但同时出现的“荷赛情结”或者是“西方情结”,也带来了一些担忧。中国特稿社的图片编辑曾璜曾在他的著作《图片编辑手册》中提到:荷赛的摄影语言不是也不可能是新闻摄影的终极语言,荷赛的评判标准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新闻摄影的惟一标准。 有专家指出,有些摄影记者想走捷径,模仿荷赛的图片风格,在形式感上下足了功夫,这样既丢失了自我的个性,又忽略了荷赛的影像创新和人文关怀精神。 邱焰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是我第5次参加这一赛事,共送了3个专题、5个单幅的作品。中国的发展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全世界的同行在做什么,在关注什么。通过荷赛这样的平台能更好地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影像方面的不足。但是荷赛有它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评定图片好坏的标准,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真正摸准新闻摄影的真谛。”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