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名进驻艾滋村官员的“心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03:16 东方早报 | |||||||||
东方早报特派记者高英雄 发自河南上蔡 陈瑞军起了个大早。6时30分,他出现在河南上蔡县文楼村卫生所的院子里。十来个村民们正三五成堆地聚在一处,等着卫生所开门。
这天是2月21日,55岁的陈瑞军进驻文楼村后的第一个周六。在被突如其来的“派驻令”召至文楼村前,每逢双休日,他一般都在八九点钟才起床。 但村民们显然没有周末的概念。 若是两天前,这种现象也许会让从未到过艾滋村的陈瑞军觉得诧异。但现在,他已开始慢慢了解他面前的村民———这些艾滋病的感染者。 卫生所吸引他们的唯一理由,便是可以领到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只要他们感觉“不得劲”,随时可以到村卫生所诊断、领药、挂针。这是去年国家对艾滋病高发村的允诺。 陈派驻的文楼村,正是这样一个艾滋村。3170名村民中,HIV检查呈阳性的600多人,发病的470多人。就在最近几年,已先后有100多人死于艾滋病。 亡者基本上是中壮年,有的家庭甚至劳动力尽失,只剩下孤儿鳏寡。笼罩在艾滋病“阴影”下的更多村民,因为恐惧而不敢化验。 在缺医少药、地处偏僻而又贫穷的文楼村,免费抗艾药对村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在众多的艾滋病感染者面前,数量有限的药物显然“杯水车薪”。村民们只能早早地到卫生所等候,希望自己能成为当天的幸运者。 陈瑞军已走遍了文楼村6个自然村中的4个。而这两天摸下来的情况,让他心情无法不沉重。 天色渐渐发亮,村民们也越聚越多。陈瑞军立在院子里,不时找些村民拉拉家常。 问题好像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村子里最突出的矛盾是药物发放,村民们抱怨说,没有发病的人纷纷把药领走,再高价卖了出去,而真正需要治疗的却领不到药。 陈瑞军一筹莫展。 韩庄和罗庄这两个自然村,陈瑞军还没去。他打定主意,今天一定得去摸摸情况。 到文楼村后,陈瑞军已连续三个晚上没好好睡过一觉。紧张的工作不免让身患高血压的他产生力不从心之感。昨天妻子从郑州赶来看望他,离开时还特意嘱咐“好好休息”,陈瑞军决定午饭后歇歇再去韩庄和罗庄。 想起妻子,他脸上现出了笑意。妻子有些不放心,特意带了一瓶洗手的消毒液。 自从他到文楼村的消息传开后,他已经接到了不少慰问和关心的电话。好多往日里联系不太紧密的同学、朋友,纷纷打来电话要他“注意安全”。而在北京某部队服役的儿子,也每天会给他打一次电话。 是媒体泄露了他的行踪。到文楼村后的第一天,他接待了14家媒体,紧接着第二天,又有12家媒体等着向他提问。之前,他从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跟这么多的记者打交道。 这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也把他所做的一切,暴露在了社会的注视和监控之下。 时近中午,手机突然响了起来。陈瑞军接着电话,返身往村委会走去。他接到通知,驻马店市委书记要来看望工作组的成员们。 驻马店市的市委书记给工作组送来了方便面、火腿肠等一些食用物品,也说了些慰问、鼓励和希望的话。陈瑞军将市委书记提出的“希望”认真地记在工作笔记上。 虽是周六,媒体依然没放过任何一个“逮”住陈瑞军的时机。直至下午2时,陈瑞军才得以脱身,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动身赶往韩庄和罗庄。 上两天刚下过一场雨,路有些泥泞。路是该修修了,打量着脚下的路,陈瑞军忖道。 但修路问题现在也令他烦心。文楼村的路从哪修到哪本已有了初步规划,可村民们分歧极大。意见最大的是韩庄和罗庄。村民们说,他们那儿偏僻,更需要修路。 韩庄西头路口边的一家小理发店里,理发师傅正在给一位村民刮脸。 陈瑞军顿了一下,转身走进理发店,与理发师傅聊起天来。离开时,陈瑞军说,今后不要再用剃须刀给顾客刮脸,这种方式有可能“不小心造成第二代传播”。 韩庄四下一片寂静。春节才过,但家家户户门上,红色的春联却不多见,大都是蓝色或绿色。当地有一个习俗,凡是家里有人亡故,在春节时不能贴红色春联,以示对亡人的尊重和纪念。 陈瑞军很仔细地数了数。贴着蓝色或绿色春联的,至少有三分之一。最近几年间,韩庄已有数十人死于艾滋病。 刚刚过了“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用灶灰画了大大的圆圈,象征着今年谷物的丰收———那是村民们对今年收成的祈求。 罗庄的情况,大体类似。 陈瑞军想,除了对患者的救治和救助外,艾滋病村面临的最长远、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在于发展经济。 回村委会的路上,陈瑞军一声未吭。 声明:《东方早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河南76名干部进驻艾滋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