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专题 > 正文

三大突破和三大变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17:17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高浩荣)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国际社会企盼已久的朝鲜半岛核问题第二次六方会谈25日终于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次会谈将启动实质性的讨论,标志着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期待大于忧虑

  对于这次时隔半年重开的重要的会谈,人们既怀有殷切的期待,但也不乏忧虑。但总的说来,期待大于忧虑。

  这并不是盲目的乐观。因为与半年前的第一次六方会谈相比,第二次六方会谈已经显示出不少新的特点。

  首先,从第二次六方会谈开幕式上各方的表态来看,各方都表达了希望第二次六方会谈取得成果的良好愿望,都愿意为六方会谈的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与半年前举行第一次六方会谈时的气氛有了不小的变化。第一次六方会谈时,朝美之间的对立严重,针锋相对。美国的一些强硬派人士还不断发出威胁性的语言。而现在,这种威胁性的语言基本上销声匿迹,和平解决的呼声日益强烈,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这为第二次六方会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是促使六方会谈取得进展的积极因素。

  其次,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朝美两方都各自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和策略,为第二次六方会谈取得成果创造了条件。朝鲜方面改变了过去要求与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态度,并在去年底提出的基于“同时行动”和“对等交换”原则基础上的第一阶段行动措施,表示愿意用“冻结换补偿”。美国方面在策略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布什总统去年10月提出了向朝鲜提供有条件的书面安全保证承诺。在朝鲜方面提出的第一阶段行动措施后,美国方面随即表示欢迎。有报道说,如果朝鲜提出的“冻结”是作为最终彻底地、不可逆转地、可核查地放弃核计划的第一步,美国也愿意与朝鲜讨论相关的问题。

  第三,参加会谈的有关各方经过这段时间的磋商和协调,对一些问题已经取得基本的一致看法,例如,对于第二次六方会谈结束后发表一项诸如联合声明这样的文件,把各方达成的共识以文件的方式昭示天下,各方基本上没有异议;对于把六方会谈机制化,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在休会期间继续协调立场,目前除了朝鲜还没有公开表态之外,其余5方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上述新特点说明举行第二次六方会谈具备了所需要的氛围、基础和条件。这是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谈寄予期待的原因所在。

  美朝分歧是焦点

  但是,人们也不得不看到,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个非常复杂、利益交错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各方的观点,特别是朝美之间的分歧和互不信任还相当严重。这是制约会谈取得进展的不利因素,也是人们的忧虑所在。

  朝美之间的分歧,也就是本次会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其一,美国坚持要求朝鲜“彻底地、不可逆转地、可验证地”放弃核计划的基本立场没有变化。朝鲜提出的“以冻结换补偿”的方案,与美国坚持的朝鲜必须“先行弃核”尚有很大的距离。朝鲜能否明确表示放弃核计划,并把第一阶段行动措施作为完全弃核的第一步,以满足美国的要求,还是未知数。

  其二,如果美国同意把冻结作为第一步,那么,美国能否满足朝鲜提出的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解除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制裁,恢复重油和能源供应等要求,也是一个未知数。在美国看来,朝鲜提出的“补偿”要求过高,而作出的让步太小。而朝鲜在得到美国明确的补偿之前,目前看来要再进一步作出让步比较困难。

  其三,浓缩铀的问题将成为会谈中的一个重要变数。美国坚持认为朝鲜拥有浓缩铀的秘密计划,宣称这是朝鲜在2002年10月助理国务卿凯利访朝时,朝鲜自己承认的事实,尤其是巴基斯坦核科学家卡迪尔汗承认向朝鲜转移核技术后,美国对此更加深信不疑。但是朝鲜却坚决否认浓缩铀计划的存在,认为这是美国的猜测,目的是使核问题长期化。双方在此问题上的争执很可能影响会谈取得进展。

  期待与忧虑共存,是国际社会对第二次六方会谈的普遍看法。不过,只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体现坦诚、务实的精神,保持耐心、克制的态度和继续对话的势头,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就能一步步取得进展。这也是人们坚信不移的。(作者系本报前驻汉城、平壤记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