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专题 > 正文

解读六朝祭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8:58 龙虎网

  朝祭坛胜出内情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已连续举行了10年,总共评出了100项最有影响的考古新发现,对普及考古知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推进我国学术研究和文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历史、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渴求日益强烈,重大考古发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泛关注,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的重要学术活动。

  今年7月,全国有百余项考古新发现参加了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其中共有40个项目进入候选名单,参与投票的近20位评委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北大、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他们都是当今国内最著名的考古专家,也是考古学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刘伯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小申奥”来形容今年评选的激烈。作为申报项目负责人之一的他说,竞争的激烈程度首先体现在参评项目多——往年候选的项目一般不超过20个,今年比往年多了一倍。其次是参评项目竞争性强,有的项目知名度很高,像媒体热炒的老山汉墓等,有的出土文物相当精美,像山东洛庄汉墓、山西大同北魏墓群等。不少项目单位都邀请评委现场勘察,并派专人赴北京做宣传。今年评选要求也与往年不同,往年只需要将在《中国文物报》或其他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送与参评就行了,今年则要求另外制作申报文本,并制作专题录像现场播放。在这种情况下,六朝祭坛能不能入选,他们当时心里没有底。

  4月底,由南京市文物局和江苏省文化厅推荐,六朝祭坛申报材料正式递交北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办公室。

  7月26日上午,全体参评专家在充分了解40个参评项目内容后,又观看了各自的录像,进行无记名投票。下午3点钟,一起主持祭坛考古的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贺云翱和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王前华几乎同时接到北京电话:“六朝祭坛满票入选,荣登榜首。”这个消息让所有人喜出望外。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今年的评选结果反映了考古界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入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有一半以上是类似于六朝祭坛的遗址类项目,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城址、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等,这种现象反映了考古界格外重视考古发现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精美的文物上。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专家们不仅重视遗址本身的价值,也重视对此的研究成果,六朝祭坛满票当选是全国考古专家对其学术价值的确认,更是对南京六朝文化遗存的高度评价。据透露,专家评选时,六朝祭坛考古的录像放完后,全场鸦雀无声,专家们一致认可了这处遗存的重要学术价值,而能够获得满票,在以往的10届评选中也是不多见的。

  祭坛印证古都风流

  专家介绍,我市的古都风貌基本以六朝时期为框架,但因历史变迁频繁,真正属于六朝的文物遗存已不多。迄今为止,我市的考古发掘,六朝考古部分大部分位于郊外,且以墓葬为主,与都城有关的地面遗存极少,而仅靠墓葬是不能构筑起六朝时期完整的都城文化结构,更不能综合体现六朝古都辉煌历史的。六朝祭坛建筑遗迹的发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因为祭坛建筑与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文化价值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人士的认识,从而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体系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有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有关明代以前的国家地坛类建筑的实物资料还未见报道,这次出土的六朝祭坛距今有1500多年,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封建国家坛类礼仪建筑,对六朝都城建设、文化、建筑研究和中国封建礼仪制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和西安发掘的唐代天坛遗存、北京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天、地坛遗存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著名古都特有的郊坛文化体系,并共同代表一种已经消逝了的东方礼仪文化系统,从而具有永久的科学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认为,这处遗迹是南京地方史书上所肯定的,朱元璋建国7年,宋濂、刘基到过这里,宋濂《游钟山记》载:“岁辛丑二月辛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游……有二台。阔数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坛,祀四十四处。”此次发掘的三处遗存呈正南北排列,统一在一个建筑设计思想里,形象地反映了南京六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完整体现了六朝时期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和文化特征,并在南京古都风貌的空间框架上留下明显痕迹。

  首先,祭坛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处山嘴上。钟山历来被认为南京地区的群山之首,有“钟山龙蟠”之谓,具有鲜明的风水地貌特征。从祭坛选址看,严格体现了六朝时期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即严格遵守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四象、阴阳规范等。祭坛总体呈方形,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以四象来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都城的核心区都在这“四象”框架之内,今天南京的玄武湖、龙蟠路、朱雀桥、虎踞关等地名就体现了历史的痕迹。祭坛处在12地支的“丑位”上,与当时地处“巳位”的天坛相呼应。当时,都城以而皇宫为中心,其他重要建筑按规律分布在不同空间。

  其次,从出土的文物看,它们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在出土的瓦当中,其式样和花纹与日、韩等国出土的同时期的瓦当非常相像,由此可以推断,六朝时期,日、韩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研究六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直接意义。

  祭坛还完整地反映了六朝时期的建筑思想,即舍弃汉朝繁复堆砌的建筑风格,将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通过自然景观强化人工建筑的美学特征。

  左图:一号坛东侧主坛墙与其他各墙形状右图:发掘出土的石墙及其构成的坛层

  对于南京的旅游业,六朝祭坛的发掘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一方面,它地处东郊风景区,可以完整展示其地貌景观,另一方面,它改变了东郊风景区文化遗产的资源结构,使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六朝、明朝、民国在这里都留有极其重要的文化遗存,从而使中外游人充分了解南京历史文化,此后到南京看“六朝”露天遗存,不仅有“六朝”帝王陵墓前的麒麟、辟邪,还有钟山南麓的国家礼仪建筑——六朝祭坛,它的体量、它的气魄足以撼人心魄。

  祭坛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座山嘴上,从正面观察呈金字塔状的山势成了祭坛的基座。

  一朝问世天下知

  沉睡千年的六朝祭坛被发现,纯粹是一个偶然。中山陵的老林业工人都知道,在钟山南麓一处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段长约50米的“垒台”,谁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

  1999年4月中旬,贺云翱及其他考古人员正在明孝陵、明东陵作考古调查,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几位负责人告诉贺云翱有这么一个“垒台”,问他是否有兴趣看看?他们立即上山钻进了那片树林。眼前是一段高约2米、长达50米石砌的墙,由于处在海拔260多米的高处,墙体显得格外高大凝重。凭着职业的敏感,贺云翱觉得这不会是一般建筑物。在树林里转了两圈,脚下踩到了一块砖,他心里“咯噔”一下,拾起一看,是块六朝砖。直觉告诉他,这个建筑与“六朝”可能有段神秘的渊源。

  当晚回到家里,他就开始翻阅有关文献,巧了,唐、宋、元时代的古籍上都说钟山上曾有处六朝时期的北郊坛,可是地址不详,这处建筑是否会与“失踪”千年的“北郊坛”有关呢?

  第二天,他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这里勘察,由于山高林密,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4月下旬,在南京市政府及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山陵园管理局和考古人员用2年多时间,风餐露宿,在这里进行考古清理和发掘,终于看清了它的“本来面目”。

  这个巨型坛类建筑物背依钟山主峰,坐北朝南,由四个坛层组成,每层边缘砌石头护墙,总平面略成方形,呈正南北方向,庞大的主坛体上还有用土加筑的四座呈覆斗形小坛,空间排列上呈中轴对称。大坛的南面正中顺坛坡建有一条石砌台阶。由于大型祭坛有两座,一处附属祭祀建筑区更是结构复杂,专家认为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祭祀功能。

  尽管祭坛的各个空间分区和使用方式尚待进一步考证和资料分析,但面对这座承载了千年风雨的祭坛,我们仍可以清晰地聆听历史的足音。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设坛祭拜天地是在东汉。皇帝一年中正式祭拜有两次,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在这里,皇帝带领文武大臣向天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夏至祭祀前10天,皇帝就开始吃斋。夏至那一天,皇帝和大臣浩浩荡荡从皇宫出发来到地坛,由博士和太常将皇帝引至坛前,皇帝以酒祭奠,跪拜两次,然后脱鞋升坛,洗手,再在神像前跪拜两次,文武大臣则在坛下跪拜,仪式繁琐而庄重。

  虽然这种拜祭仪式早已成为过去,但古人那种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我们民族的传统里延续下来。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负责人介绍,六朝祭坛将采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向世人展示其历史原貌。拟定中的六朝祭坛景区规划范围约65公顷(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等专家论证后将逐步实施。首先将尽量恢复祭坛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整治,其次将修复倒塌的坛墙,在不妨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建设一座展馆,展示出土文物以及与祭祀有关的礼仪规范。

  目前,按六朝风格复建的六朝祭坛坛门和跨河拱桥已经落成,向社会开放。

  相关专题: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