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专题 > 正文

雨具的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09:59 龙虎网

  上个世纪50年代,民间使用的避雨工具主要是斗笠和纸伞。

  何为斗笠呢?它的形状像个草帽,尺寸稍稍大些,外壳系用篾片编制,内部夹些粽叶并裹上防水油纸制成。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遇下雨,不少孩子头戴斗笠上学,课余时间,调皮的学生用两个斗笠夹于两肋,扮成虾兵蟹将在教室里嬉戏,十分有趣。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那时的上班族,通常使用的是一种纸伞,红、蓝等颜色油纸制成的伞面,竹片和竹竿制成的支架,虽较轻,但稍不留神就会被戳破,于是补伞的行当就应运而生。看他们操作十分有趣:先将雨伞撑开,在损坏的部位刷上桐油,用棉花纸样的东西贴上,再刷层桐油,晾干以后即可。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油布雨伞逐步取代纸雨伞,伞面通常是黄颜色的,布面刷满桐油,它经久耐用,但由于体积过大,携带很不方便。使用久了,布面发黑,极其不雅。那时节,人们就怕遇上天气无常的情况,若是未下雨,夹着这个鼓鼓囊囊的玩艺儿去上班,有人会戏称,你这是在求雨啊?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黑色布面伞独占鳌头,成为百姓们,尤其是青年人晴雨两用的一种时尚之物。它是防雨布面,金属骨架,长长的伞尖,弯勾似的黑皮伞把儿,造型美观,轻便适用,很快便风行于世。

  如今,各种雨具琳琅满目,什么两折伞、三折伞,什么防紫外线的,真是应有尽有,过去那种一家人共用一把伞或几个子女争抢雨伞的窘况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小小雨具的变迁,折射社会的不断发展,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关专题: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