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铁路第5次大提速专题 > 正文

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连续五次铁路大提速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15:3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韩洁)18日零时起,中国铁路开始启动历史上的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此次提速将为中国新增3500多公里提速线路,主要干线列车时速达到160公里,标志着中国铁路在扩充运能和提高技术装备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作为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次铁路提速重点发展了160公里以上时速线路,使其延长到7700多公里,并将最终提速目标锁定200公里,大大缩短了北京、上海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杭州、哈尔滨等大城市间的旅行时间。一直停滞不前的货车运行速度也在此次提速中得到提高,整个铁路货能将提高3%左右,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国内紧张的铁路运输需求。

  中国正在把铁路提速作为加快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从1997年至今,中国已先后进行了五次铁路大提速,每一次提速都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技术装备的逐步提升以及运输效率和质量的不断飞跃。

  1997年4月1日中国实施第一次铁路大提速,运行于北京与一些主要城市之间的8对旅客列车时速首次达到140公里,同时在全国4条主要干线运行的快速列车时速也被提高至120公里。

  这次提速调整铁路运行图使正面临与汽车和民航激烈竞争的铁路尝到了发展的甜头。虽然提速后投入运营的客车数目减少了120对,比过去下降了11%,但随后的一年间选择火车出行的旅客人数丝毫没有减少,相反直通客流比过去增长了14.1%,客票收入增加了35亿元,全路的货运收入也大幅增长。

  在1998年、2000年和2001年,中国铁路又连续实施三次提速,不断将新的铁路线路纳入提速网络,同时整个铁路线路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输能力均明显改善,到第五次提速前,中国铁路时速超过120公里的线路已达到13000多公里,其中接近10000公里线路时速超过140公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线路延长为1104公里。

  据铁道部官员介绍,继今年4月18日实施以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和京沪、京广、京九、陆桥通道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五次铁路大面积提速后,中国铁路还将在2005年实施以陇海线郑徐段电化,兰新线全线贯通复线,沪杭线电化,渝怀线、遂渝线建成投产,达成线改造,武九线建成复线,胶济线电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部分提速干线列车时速将提高到200公里。

  伴随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中国的铁路建设也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过去经济的落后曾经导致了铁路建设的滞后——从1949年到1991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0倍,铁路完成客货周转量增长近43倍,但是铁路营业里程却仅仅增长了1.4倍。直到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铁路只有5.5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

  从1997年开始,中国铁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到2003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7.3万公里,路网规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初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路网主骨架格局。

  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部门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一项建设发达铁路网的宏伟蓝图——《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未来投入2万亿人民币用于铁路建设,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快速铁路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主要技术装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输能力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需求。

  根据这一规划,2020年前中国铁路部门将通过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构建覆盖中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包括主要干线客运专线、客货混跑提速线路和以环渤海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地区的城际客运铁路。

  在对几大干线铁路进行运能扩充和提速改造的同时,中国还将在大同、神府、太原等10个煤炭主产区建设大能力运煤通道,使煤炭年运输能力达到20亿吨左右,满足煤炭外运需求。此外还将加快建设集装箱运输网,到2020年,中国将最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连接18个集装箱中心站,运营里程达到1.6万公里的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

  铁道部官员表示,从现在起开始的新世纪头20年,中国将掀起新一轮铁路建设高峰,这必将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页。

  相关专题:铁路第5次大提速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