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制与新闻专题 > 正文

民间社团之乱:中国国情研究会全面清理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16:35 法制与新闻
民间社团之乱:中国国情研究会全面清理内幕

《法制与新闻》杂志2004年第5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刊记者)仇玉平

  中国国情研究会成立之初,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和省部级领导担任该研究会的顾问、会长副会长。如此高规格的社团,为何在13年后被暂停一切活动?

  中国国情研究会暂停活动

  2004年3月30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国家统计局研究决定,自公告之日起,暂停其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下称国情研究会)及下属机构的各项活动,并进行全面清理工作。

  公告称,国情研究会“内部管理不善,屡次发生严重问题,而且社会上也经常有不法之徒以中国国情研究会或其下属机构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并严重损害了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国情研究会的形象”。

  第二天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表明,国情研究会的秘书长已被停职,并且国情研究会有关人员可能涉嫌诈骗,但报道未提及具体诈骗内容。

  国家统计局综合处主管该局的社团工作,综合处李处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具体不太清楚诈骗的事情,有可能是国情研究会基层的人员,也有可能是不法之徒打着国情研究会的幌子搞诈骗。”

  据介绍,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之时,清理小组已全面进驻国情研究会,处理国情研究会的各种业务来往,并对外公布了联系电话。知情人告诉本刊记者:“国家统计局这次下大决心进行清理,实在是因为中国国情研究会多年来各种问题累积所致,再不清理将积重难返。”

  高规格的社团

  中国国情研究会创建于1991年7月,发起人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或著名专家学者,由国家统计局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人代表为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

  1991年12月,国情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一位当年的与会者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社会各界500多人参加,5位人大副委员长、十几位中顾委常委、40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当今的学科大家费孝通、吴敬琏、厉以宁、郑杭生等出席大会。”原国家统计局局长、著名经济学家张塞任会长,秘书长为张泽厚。

  1997年1月,国情研究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任名誉会长,会长、秘书长获连任。知情人告诉记者,第三届理事会本定于今年初召开,领导机构也将被全面更新,新的会长将是全国政协的一位原副主席,秘书长为国家统计局一位总经济师,但因全面清理,理事会将无限期推迟。

  然而,一个如此高规格的社会团体,其自身宣传力度却相对较小,记者通过多番努力也只能找到这样的一段公开介绍国情研究会宗旨的文字:“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杰出人士,深入开展国情、国力的调查研究,立足研究、总结过去、预测未来,力求完整、准确、科学地掌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及其特点,为决策科学化和社会化服务,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组织机构方面,国情研究会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其次是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以及顾问、会长,再往下是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研究会的常设机构为秘书处,实行秘书长负责制。

  国情研究会管理不善,秘书长张泽厚难辞其咎,目前他已被停职。张泽厚曾历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统计学会会长等职,是国内知名的统计学方面的专家,从1991年担任中国国情研究会秘书长至今已有13年。

  知情人告诉记者,国情研究会每10年举行一次换届选举,张泽厚在任期满10年时,就应该换届选举,但他并没有下台,而是继续担任了3年的秘书长,最后以停职收场,“可以说是‘晚节不保’。”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中国国情研究会成立十余年来,确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情调查、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活动。2000年,由秘书长张泽厚任主编,出版了大部头著作《1949—1999中国国情报告》。翻开扉页,每一位作者都是社会各界的重量级人物。

  国情研究会创办的杂志《中国国情国力》也是社会各界就中国当今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阵地。该杂志2003年刊登的文章包括中国经济前瞻、政府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造业的位置、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纳米技术等等,探讨的范围十分广阔。而撰文的作者既有著名专家,又有政府调研小组,其背景各不相同。

  这些活动使国情研究会一度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但这种良好的效益却因具体管理者的疏漏,恰恰成为了部分研究会内部人员和社会不良分子疯狂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幌子。

  非法出版引发恶劣影响

  按章程规定,中国国情研究会主要职能是对中国的国情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可以展开适当的商业行为,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事实上,国情研究会在民政部登记时,业务范围只有5项:学术交流、国情调研、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和咨询服务。围绕这些业务范围,国情研究会却成立了十几个部门,如国际合作部,教育培训中心,情报信息部,社会调查部,人事保卫部,实业发展部,对外联络部,图书发行部,咨询服务部,学术研究部,会员管理部以及外事办公室和办公厅等。

  在这些部门之下又有若干个处或分部,他们开展了大量的业务活动。国家统计局清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金先生进驻国情研究会后,一直接听电话,了解国情研究会和一些有业务来往的客户的情况。仅仅几天工夫,他们就发现“现在和国情研究会有业务来往的客户面比较大。”

  另外,国情研究会还有难以统计的驻各地的分会和联络机构。4月6日,金先生告诉记者:“国情研究会的职能是进行国情、国力的研究,国情研究会在各地不应该有分支机构的。”但记者所掌握的情况显示,国情研究会有河北分会、重庆分会,还有驻上海的华东联络机构等。华东联络机构今年2月份甚至刚刚举办了国内企业赴巴黎服饰展。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后有关方面的反应也可看出“冰山一角”。4月2日,中国输血协会发表声明并提请单位会员注意:关于中国国情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将举办“全国安全输血与临床成分输血暨输血质量管理培训班”之事,与卫生部医政司、中国输血协会无关。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主办的第三期“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安全防范高级培训班”,也迅速更换了原先的承办单位——中国国情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法律培训处。

  显然,这些活动还不至于让国家统计局对国情研究会“大动干戈”。知情人向记者透露,2001年中国国情研究会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处一案,可能促使统计局开始考虑清理国情研究会。

  2001年下半年,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中国国情研究会和《经济消息报》社合作,双方设立“国情内参社”,出版征订发行《国内参考》、《国际参考》和《国内参考特刊》。但这项合作很快被新闻出版总署查处,“国情内参社”被认定为“擅自设立”,所出版刊物为“非法出版”,并“有严重问题”,《经济消息报》社随后受到停刊整顿处理。

  2001年11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及中央级报刊有关管理部门通报了该案。

  除了重点介绍查处“国情内参社”的情况外,通报还借此指出社会上的同类情况:近年来,有的单位和个人以搞“内参”或“内部信息”等名义,将涉及到国家秘密的内部资料信息,一些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所谓“内幕”、“秘闻”,以及境外媒体歪曲事实和别有用心的报道、文章等汇编出版,在社会上非法征订发行。有的还非法设立了“信息中心”、“新闻信息服务公司”等,非法从事提供新闻信息的经营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通报中还用异常严厉的措辞称:“这些非法活动严重损害了党的领导,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局,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中国国情研究会的出版经营活动,竟导致了性质如此恶劣的后果,并一下子成了全国的负面典型,众多顾问以及会员非常惊讶,”知情者向记者透露,国家统计局的相关领导为此震怒不已,“这一事件为中国国情研究会今日被清理埋下了伏笔。”

  名牌之争和注册策划师

  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随着国情研究会的机构日益庞大,社会网络不断扩张,管理者的掌控越发难以涉及到所有的业务层面。受此影响,国情研究会的业务轨道开始有所偏离,社会活动追逐营利的意图逐渐明显。

  但这些活动已经聪明地避开了诸如出版《国内参考》这样的严重违规事件,更趋向于打擦边球和不用承担责任的隐性违规。

  2003年,有关媒体曝光了两个事件,而这两次事件的主角均涉及到了中国国情研究会。面对公众汹汹而来的负面评价,国家统计局颇为尴尬。

  2003年3月底,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首批40家涉嫌无根据宣传的“世界名牌”和违规的“中国名牌”、“中国公认名牌”名单,广东的“大自然”实木地板名列其中。

  但“大自然”实木地板的生产商——广东顺德市盈彬木业有限公司却大叫委屈。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并不是什么违规名牌,早在2001年6月,隶属于中国国情研究会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就向该公司颁发了“中国名牌产品”荣誉证书。

  盈彬木业有限公司企划部胡经理向媒体介绍了获得名牌的经过:2001年4月,他们收到了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个文件,内容是关于中国名牌的评选的。他们就把上面要求的资料和文件都传真到了中国社会调查所位于武汉的中南5省联络处。中国社会调查所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查,2001年6月颁发了名牌产品证书。

  胡经理说,中国社会调查所真的派人员进行了调研。至于是否收费,他表示,在中国社会调查所给他们发的文件上,标明了调研所需要的费用,估计有两三万元。

  中国社会调查所一直自称是隶属于中国国情研究会的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专业开展民意测验和市场调查。国家统计局发布清理公告后,记者发现,中国社会调查所在今年4月5日更新了网页,去掉了隶属关系方面的内容,并把“中国国情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即将召开”的滚动信息删除。

  但在当时,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中国国情研究会下属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之间的“名牌评选权”争论相当激烈。

  事实上,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了10号文件,规定停止一些乱评比活动。之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国务院申请并获得批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获权颁发“中国名牌产品”这一称号。

  这柄“尚方宝剑”让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主管单位底气十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官员强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中国名牌产品”并不向企业收费。该官员称,对于某些社会组织自行组织的评选活动,只要是未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便是违规,其中就包括中国社会调查所。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令出台,所以也不能对该所依法进行处理。

  “名牌事件”以中国社会调查所违规告终,尽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是让国情研究会以及国家统计局恼火不已。4个月后的2003年7月14日,《北京日报》的一条消息又让中国国情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的一个培训项目遭遇严重信誉危机。

  《北京日报》该条消息的作者发现,2003年7月7日,在一份财经报纸上,出现了一个“中国注册策划师”的培训广告。广告称,“合格者颁发中国注册策划师资质认证证书”,“由十大策划总监实行博导制”,而该“资质认证由中国国情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核发”。

  该作者通过对此采访发现,策划师培训机构竟然有中国国情研究会教育培训中心、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国际商务师策划联合会等不同的认证单位,他们纷纷表示,所提供的资质认证单位是代表国家的官方机构,而且还是“中国大陆惟一认可的”。

  在采访中国策划研究院时,该作者被告之,注册策划师2003年年初才在北京出现,目前国家对于策划师行业并没有出台统一标准,现在从事这个行业尚不需要进行行业认证。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人事部官员干脆指出,政府没认证过注册策划师。

  “传销执照”和诈骗

  从国家统计局的公告中,敏感人士发现了这样两组关键词,一组是:“内部管理不善”,“屡次”发生“严重问题”。第二组是:“社会上”的“不法之徒”进行“非法活动”。显然,后一组关键词背后隐藏的事实对国情研究会的“杀伤力”更大。

  2003年,山东省淄博市一伙不法分子手持“执照”搞传销,在取缔该传销窝点时,执法人员发现这份所谓的传销“执照”的颁发单位竟是中国国情研究会。

  2004年4月13日,淄博市建屋材料城工商所石玉梓所长通过电话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景。2003年1月28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举报,立即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两部门联合执法人员赶到淄博警校对面的沿街营业房,听到一处沿街房里不断传出“我爱你、我爱你”的口号。

  “我们迅速进入现场,只见‘鼠头’正站在一块黑板前传授传销技巧。在讲课现场,83名传销人员整齐地列着队。”执法人员检查现场,没有发现任何产品和宣传材料,认定这是典型的“人头式”传销。

  在检查时,石玉梓所长竟意外地看到黑板上面高挂着传销人员所称的“传销执照”,“这个执照现在还在我手里,是个复印件,当时用框子框起来了。”石所长在电话里给记者介绍了“执照”内容:编号为国研字第27号;颁发对象是“天津天狮集团”;正文是“经社会调查,综合评定,确认贵单位为中国国情研究会国家级直销行业研究基地。”几个字是大大的魏体字,显得很有力度。落款为“中国国情研究会行业调研委员会”。颁发日期是“二零零二年四月四日”。

  确立行业研究基地是中国国情研究会的重要业务,如厦门仙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国情研究会中国数码防伪行业研究基地等。天津天狮集团本身就是国家确定的直销企业,国情研究会的证书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不法分子手里,这个证书被当成诓骗钱财的招牌。研究会的强大社会资源成了违法乱纪的资本,这令中国国情研究会始料未及。

  一位已经离开国情研究会的人员告诉记者,“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利用中国国情研究会的幌子进行“非法活动”,远不止这一桩,近几年来国情研究会屡屡接到公安机关的查证电话。2002年3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公安局戍企分局破获了一起假冒记者诈骗案,其中一名假冒者就持有中国国情研究会颁发的聘书。正是这种非法活动的一次次“袭击”,国情研究会才会深陷在丑闻的泥沼里,而且越陷越深。

  七台河市戍企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马秀山,是当时的主要办案人员。4月12日,记者采访了他。据他介绍,2002年3月18日,4个人自称人民日报记者、新华社新华网记者和国务院经济要参编辑部记者,以采访曝光等手段预谋诈骗七台河矿业集团公司10万元。

  接到报案后,马秀山派人对几个人的身份进行了电话查询,同时派侦查员到北京有关单位核实情况。反馈的消息证实,他们是假记者。在假记者中,43岁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人姜某竟持有中国国情研究会行业调研委员会聘任书。办案刑警和国情研究会联系后,证明姜某原是林口县五中退休教师,聘任书竟是她花200元钱买来的。

  非法活动的不断出现,通过当地媒体的曝光和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国情研究会的社会形象,各界的纷纷议论也让国家统计局领导坐立不安。事实上,几年来国情研究会内部一直有声音要求对自身进行清理整顿。

  采访中,记者联系到中国国情研究会的多位常务理事,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不参加该社团的活动了,对国情研究会的近期活动知之甚少。他们很遗憾地表示,中国国情研究会的性质使它在资讯、工作渠道、公共关系上可以享有广阔的资源,如果能够良好运作,完全可以取得很大的社会影响,也会促进其自身的经济收益。

  中国国情研究会这次遭遇全面清理,也许是个新的发展契机,能否“浴火重生”,人们正拭目以待。对中国其他社团而言,也无异于敲响了警钟。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民间社团的新闻不绝于耳,主题涉及“严肃查处”、“取消资格”和“行政处罚”等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社团发展迅速,在加强培育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只有两手都硬起来,中国的民间社团才能朝健康方向发展。

  中国民间社团之乱违规社团频频出局

  包括中国国情研究会被暂停活动在内,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的民间社团已连曝4条新闻。另外3条是:

  ——2004年2月19日,民政部宣布对6家全国性社会团体不予重新登记。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质量认证咨询促进会、中国西北经济协会、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中国广场鸽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中国投资环境学会等社团不幸落马。原因是这些社团“违反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这也是第三批被注销的社团。

  ——2004年2月24日,国务院减负办、国务院纠风办发出通报,披露中纪委等对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以及擅自增设分支机构等问题的进行严肃查处的情况。

  ——2004年2月29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工业商业工作会议上痛斥行业协会的种种弊端,一是成了养人的机构。二是充当“二政府”的角色,成为政府部门继续向企业伸手的捞钱载体。

  细心的人发现,上述新闻事件间隔均为5天。对于社团这个并不算太热门的话题而言,这种曝光频率显然太高了。

  高频率曝光的核心是中国正在明显加大对违规社团的整治力度。实际上,从2003年的夏天开始,违规社团就已经感到了整治的阵阵凉意。2003年6月,民政部一次就取消了中国钓鱼协会等63个社团开展活动的资格。这次行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

  按照国务院1999年的通知,民政部一直在对民间社团进行清理整顿,并重新登记。2000年已经集中注销了一批社团,2003年6月是第二批,两次共注销了一百多个全国性社团。这些社团都是因为没有参加新的整顿登记而被注销的。

  而在2003年11月,自我国1950年开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以来,民政部又首次对全国性社团作出行政处罚。当月11日,民政部决定,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分别受到限期停止活动的行政处罚。其中,中国行为法学会因在分支机构下再设分支机构被限期停止活动一个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因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被限期停止活动6个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因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被限期停止活动3个月。

  这次行政处罚,在分析人士看来意义非同寻常。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乔申乾介绍说,我国在民间组织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的问题。不论是对3个违规社团进行行政处罚,还是直接查处或取消资格,都是扭转一手硬一手软局面的重要步骤。

  中国社团“爆发式增长”

  记者了解到,民政部频频出拳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社团发展异常迅速,而这种发展往往泥沙俱下。

  有关统计显示,1965年,中国内地有全国性社团将近100个,地方性社团六千多个;“文革”期间,各类社团陷入“瘫痪”状态;1976年以后社团开始“复活”。截至1996年,经过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增加到了一千八百多个,地方性社团接近20万个,社团呈“爆发式增长”。

  这些社团组织中,相当一部分与政府部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的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有的本身就是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的。

  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告诉记者,“一些社团就算没有行政机关作为依托,也可以假借一些部门或官员或退休官员或社会名流的名望使自己在行政上不受质疑,从而具有某种合法性,尽管这种合法性有时显得似是而非,但在社会上常常很管用。”

  这种状况下的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各种问题。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室康晓光研究员指出,这些社团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财务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都不健全,而且人员老化、经费短缺、财务混乱,有的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康晓光研究员认为:“缺乏来自社会的监督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绝大多数的社团都在从事营利性活动。少数人利用其名义谋取私利,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但在1988年之前,社团的管理一直处于职责不清的状况。各个政府部门都有权审批和管理社团,甚至有些社团也在审批和管理社团,还有一些社团未经任何部门审批就擅自成立并开展活动。

  直到198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时,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才将社团管理职能明确交给了民政部门,建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1998年的该条例修改后进一步改善了这一管理体制。

  可事实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贯彻落实,一些社团组织依然我行我素。民政部连续3次取消开展活动资格的社团,绝大多数属于在条例修改实施后4年来始终没有重新登记的。

  违规违法屡见不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中国许多社团组织的确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多数社团缺乏经费,靠赞助和有偿服务为生,处境尴尬,甚至有些社团根本无法开展与宗旨有关的活动。

  不仅如此,社会上还有大批非法社团在活动。每年都会有不少非法社团或者假借合法社团名义的组织因进行违法违规活动被查处。

  但社团组织却没有因此而减少,民政部门人士指出,“从整个发展规模上看,社会团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业务范围相同相似、重复交叉的社会团体大量出现。”

  究竟是什么魅力,令社团组织在困境中如此“繁荣”?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团管理处的一位官员认为,许多社团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是为社会服务的,但也不排除有个别人利用社团名义谋取私利,甚至进行不法活动。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室康晓光研究员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发现一些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行业协会,乱评奖、乱排名的现象屡禁不绝;打着各种学会、协会名义的各种展销会、学习班、沙龙、论坛、俱乐部遍地开花;一些协会毫无原则地为企业或产品吹捧……“这些无疑都是经济利益在作怪。”康晓光研究员说。

  200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就曾卷入了几家学会。面对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质疑,一些科学家毫无原则地为核酸厂家说话,并打着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名义,就“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举行了听证会。这种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腐败的讨论。由于中国生化学会多名会员卷入了这场风波,中国生化学会作出这样的规定:学会成员不得擅自以学会名义在商业活动中发表学术观点,以防误导公众。

  与社团卷入商业活动干扰正常市场秩序相比,一些人利用社团名义招摇撞骗,从事违法活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其危害更大。据介绍,一个气功组织首脑“中功”就曾长期在企业的名义下开展传功、集会和练功活动。

  扩大监督促健康发展

  康晓光研究员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团体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力量之一。社会团体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通过社团与政府的相互补充与配合,公共服务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实现。

  但社会团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民政部门对社团的检查、清理和整顿一直没有间断。

  记者从民政部了解到,当前,民政部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使这些法规在登记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地适应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此外,民政部还撰写了一套民间组织负责人培训教材。

  “一切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间组织作用发挥,是当前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一官员说。

  民政部鼓励全国各类民间组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有选择地探索,通过调研和实践,丰富管理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如双重管理体制有效实践方式;民间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民间组织发展规划;民间组织信息公开制度、评估制度、诚信制度和自律机制的建设。还有社区民间组织、新型群众组织和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政府购买资助民间组织服务;民间组织财税制度等等。

  民政部还将出台涉外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规章,对涉外民间组织进行调查清理,严格登记制度,确保涉外民间组织遵纪守法。

  另外,民政部今后在加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对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李本公表示,希望通过行政处罚,进一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扩大社会监督作用,提高民间组织自我约束能力,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相关专题:法制与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