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百年老钟走得准 声声脆响记光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3日00:07 城市快报

  记者 王志辉/城市快报

  嘀哒……嘀哒……钟表的出现,让人们有了小时的概念;钟表的出现,让国人不再只使用子丑寅卯;钟表的出现,人们抛弃了日晷和滴漏……

  钟表什么时候走进津门的,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了,记者查阅了大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量的资料,发现钟表在国内出现之初,是作为皇帝的贡品而来的,而使用钟表的则全是达官显贵,据推测,天津出现钟表的时候,恐怕要是在康熙、乾隆年间。

  大概的时间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左右,乾隆皇帝解除了人们对钟表这种贡品的神秘感。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来了许多商贾,他们带来了钟表。老式钟表那沉稳的身躯、精湛的工艺、华美的图案,还有表盘上那神秘的数字,折服了所有见过它的人,激起了众人拥有的欲望。

  “哎,刘掌柜的,你看到了陈记布号里摆着的那件咱自己生产的洋玩意吗?”“张掌柜,你是说的那个自鸣钟吗?我看到了,听说是个计算时间的玩意,听他们柜里的伙计说,那个东西省去了听梆子、看日晷的麻烦,时间算得非常准,每天早晨起来开店,晚上打烊都能够准确无误。最绝的是,用钥匙在两个小孔里转那么几圈,自鸣钟就可以自己走,到了整点还能打点,比那梆子声要好听多了,一段段小曲隔会儿就响,神着呢。”“是啊,我看那件东西也不错,还听说那曾是进贡给咱们皇帝的宝贝,现在东西多了,咱也可以买到了。”“不错,我也听说了,我已经让我们的伙计去订了,到时候咱号里也摆上一件,那多气派!”

  虽然天津的大小富商都对自鸣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钟表那高昂的价格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据钟表收藏爱好者谭强说,自清乾隆年后,天津市面上的钟表渐渐多了起来,但一座钟要官银60两的价格让它很难在百姓中普及开来,在那个年代,一般公务人员的月薪才十数两银子,一座钟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奢华的日用品,更别提那些还为生计四处奔波的百姓了。钟表不但成为了计时的工具,还成了当时官员、商人们身份和富足的象征……

  走进收藏爱好者谭强的家,各个房间里“冲”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各种式样的钟表,透露着各自不同的韵味。谭强告诉记者,明代末年,西洋钟表开始传入中国。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西洋钟表受到皇帝、后妃及王公大臣的青睐。皇帝在清宫造办处内特设造钟处,专门仿造西洋钟表,供宫廷御用。道光以后,西洋钟表的制造技术开始传入民间,广州、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仿制,分别称为“广钟”、“苏钟”、“南京钟”等。据谭强介绍,这些钟的音响则大多采用八音盒,有的时钟甚至用12种不同的乐曲分别代表12个时辰。

  “插马”走进百姓家

  谭强告诉记者,钟表进入中国已经250多年了,别看这几百年的时间这么长,钟表真正“走”进百姓家的时候都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而且还成了当年的“几大件”之一,这恐怕是许多像记者一样的年轻人所感受不到的。

  据谭强介绍,旧时的中国,人们所使用的计时方式无非就是日晷或者是滴漏,但这些计时的方式十分复杂,天津百姓当时了解时间,只能是听鼓楼上大钟的声音和夜晚更夫的梆子声。“在钟表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的百年间,它都是王公大臣、富商大户家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只不过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天津才有了一次小小的普及。”据他介绍,他父亲1904年出生,19岁结婚的时候正好赶上那次小小的普及。当时一些在洋行、大商号里做事的人们能够买得起一种座钟,家里人叫它“插马钟”。就是因为在表的套上有一匹扬起前蹄的马做装饰品,需要插在表头上而得名。“我父亲当时花了三块银洋买下了它,这可能是当时普通百姓惟一能够买得起的钟表吧。”

  说着,他从收藏柜里把那座钟搬到茶几上。记者看到,这是一座软木外套的座钟,表盘上的罗马数字已经脱落得差不多了,但是当谭强把发条上紧的时候,表又开始动了起来。“虽然这个钟已经80年了,现在走得还非常准确。”在钟的背面,看到在背面的木板上,刻着“茂生洋行”四个字。“经过我的研究发现,这座钟的机芯是日本制造的,而外套是由中国制造,这就是当初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最早“苏钟”天津藏

  记者在谭强家里,看到了四座极有民族特点的钟表,表盘上刻着“五蝠捧寿”,而座套上则是“葫芦万代”,全红木的材质显出了这几座钟表的华贵。谭强告诉记者,其中几座钟是清咸丰年间生产的,当时天津大商号的“柜砝”(经理办公室)和富商家里才有的钟表。按照最初产地,人们习惯叫它“苏钟”或“南京钟”。

  谭强说,所谓“南京钟”,是区别于洋钟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钟,所以又叫做“本钟”。“南京钟”用手工制成,用料很讲究。机座多为红木、花梨木,且精工细作;机身像屏风般插入机座,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插屏钟”。由于制作者多为江苏一带的工匠,因而也称“苏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款钟表。

  谭强指着自己收藏的“苏钟”说:“它是真正中国人自己生产的钟,所以在设计上具有传统的东方文化特色,它把中国古代作为摆件的插屏的造型艺术运用到外观上,增添了古朴典雅的味道,提高了它的观赏价值,因此也得到了一个‘插屏钟’的美名。而且,它内部的机械零件全部是手工制造的,尤其是钟面四周的镏金铜版上雕刻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使人过目难忘,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以及高超的工艺水平。整只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底座、插屏座、机箱。它们通常是用红木雕刻成形,有的还会镶嵌上螺钮,以提高自身的价值,并且根据不同的年代出现了明式、细雕、镂空雕等各种样式。190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南京钟’曾获得过银质奖。”

  记者看到,谭强收藏的苏钟虽然是手工制作,但工艺之高令人赞叹,一根秒针打制的都非常细致,薄如纸张,而表盘雕刻精细,花样纹路丝毫没有“走刀”(雕刻坏的地方)。谭强说,在打制秒针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五根贴在一起打制,当锤炼完成后,最多只有三根可以使用,成本十分高,而且比较费时。一座苏钟制造完成,要几个人同时工作近两年的时间。按照当时的售价,一座苏钟要官银60两,而当时一个天津总兵的月薪才50两银子。由于工艺要求高,成钟的速度慢,成本又高,因而不能大批生产。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钟”几乎全部停产,存世有限,所以成了中外收藏家的宠物,常常以拥有一只“南京钟”而自豪。

  乾隆年的“小时”观

  “当年,天津人的时间概念就是时辰,听鼓楼,根本没有小时的概念。直到清乾隆年间,钟表这种原本是皇宫贡品的东西才进入了天津城,人们慢慢才知道这是报时用的家伙,大家都叫它‘自鸣钟’,可是城里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谁也没有多少机会能够看到钟长的是什么样,不理解什么叫小时。”谭强说。“早期的钟表为了适应国人的需要,还进行了一些‘改良’原本是一天24小时,钟表表盘上的时针要转两圈钟表,改进后的钟表表盘上不是使用罗马数字的,而是使用时辰的计时方式,子、丑、寅、卯代替了罗马数字,钟表的时针只需要转一圈就可以了。”

  但是,一天分为24个小时比分时辰要准确得多,慢慢地,人们更乐于去接受这种新鲜的分时方式。“小时,这个新鲜的名词,随着钟表被大户人家及商号普遍使用,也被人们慢慢接受了。”

  怀旧的怀表

  情深的情结

  谭强告诉记者,在钟表世界里,钟和表是不同的,如果能够鸣响的钟表叫钟,而只能看不能响的叫表。拥有怀表的一般是男人,而且这些拥有者一般都有一定文化层次,对怀表的认可也有自己的品位。感觉儒雅的男人适合古董表,微微泛黄的白色表盘记载着它特别的身价;而霸气的男人有种盖世的气势,长长的表链上面系着圆的表,按一下机簧,表盖“啪”的一声弹出来,手掌一合,表盖合拢,一切归于寂寞。

  他还说,最早的表就是怀表,靠一条表链固定在身上,装在西装背心口袋里,十足的派头、昂贵的价格,怀表成为身份的一种象征。1886年,在改进了齿轮装置和擒纵器之后,瑞士人设计出了便宜的怀表。这样,有不少人能够购买怀表,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天津,怀表进入的时间相对较晚,直到清朝被推翻后,怀表才慢慢多了起来。当时的怀表的外壳有很多种,白银的、白金的、黄金的、钢的、铜的,各式各样。旧时的怀表几乎都是进口产品,现在都已经成为收藏的“精品”。

  据资料记载,1644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明了钟表游丝,1675年荷兰的惠更斯首先使用游丝摆轮系统,代替了原来的钟摆,制造出便于携带的钟表。1842年阿德瑞·菲力普(Adricn Pnilippe)制成第一个上弦柄的表,1860年得到推行。世界上最早的手表是耶克德罗兹和莱斯特于1790年在日内瓦制成的,但是并不完善,直到1902年第一支机械手表才终于问世。在此期间,怀表成为了当时最为便于携带的表。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