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 > 正文

该如何约束未成年“问题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5:07 中国教育报

  为了一个小小陀螺,小学生死在同学刀下

  春节前不久,成都市某小学两名六年级学生发生争执,抓扯中,学生小林被对方用刀刺中。事情发生后,学校老师立 即将受伤的小林送到医院,终因小林左腹股沟区被刺伤,估计是股动脉被刺破,导致失血过多而死亡。事发后,行凶学生小涛 不知去向。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娱乐我做主快乐无止境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中国时尚品牌网展

  学校事后调查,当天早上7点,小林骑自行车到校,同班同学小涛上前问他:"东西带来没有?"小林回答:"没有 带。"两人因此发生抓扯,突然,小涛掏出一把刀刺向小林。而他们争的东西,竟是一个小小的陀螺!

  很快,当地派出所抓回了随父逃跑的小涛,但由于他未满14岁,处在法律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派出所要求 学校把学生领回。一听说杀了人的学生要回学校,其他家长不干了。他们说,有这样的学生在,谁敢把娃娃送到学校?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义务教育受到严峻挑战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教育专家分析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的心理。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和错误 的家庭教育方式,又助长了青少年的心理缺陷,甚至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前不久,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 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有的学生甚至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决不能受一点窝囊气。

  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甚至酿出恶性 事件的一个注脚。

  在记者的调查中,很多老师谈起现在的一些"问题学生",都一肚子苦水:如今的孩子,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很 不好管,"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我们不能骂,更不能打,只能"哄"。

  "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吃有穿有地位。"采访中,一位初一学生的"人生信条"把记者吓了一大跳 。这个学生老是抽烟,班主任好言相劝,他一切照旧。有一天,公然在班里抽烟,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认为 这事伤了他的"面子",两度挥刀追杀班主任。闻讯赶到学校的家长,一听让把孩子带回家教育,立刻不干:"孩子有错误, 学校可以教育,但你们无权不让娃娃上课。娃娃不听话,我们才送到学校来,让我领回家,哪有时间来跟他缠。"家长这样的 态度,让学校更加为难。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采访中,有的教师指出,当前学校教育最大的被动,在于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力,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学生 ",很难有奏效的管教。学生走了,学校还得千方百计地去把他请回来,有时甚至还得把书本费、杂费给他垫上。有的学生肆 无忌惮地表示:"不管我怎样,学校都无法处理我,更不能开除我。最多批评几句,不听就是了。"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不能放弃

  对于小涛这样不满14周岁的"问题学生"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同样也摆在不少家长的面 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 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而进工读学校,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手续,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 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这种事,明白事理的父母还可以配合,但对于同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父母,他们 会选择这一步吗?

  有专家分析,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般有三种态度。一是放任自流,完全放弃家庭教育,全部甩给学校,结果是学校 失望,学生冷漠;二是打骂不止,用不理性的方式与方法教育孩子,但结果往往是将孩子带入更加极端的境地;三是到处求援 ,找老师,找工读学校,找一切可能帮助孩子的人。前两种当然不足取,这第三种看似积极,却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像 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在成长中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总是来自孩子童年的经历,来自家庭自身!

  调查中,一个少管所的干事说:"到我们这儿来的孩子,追根溯源,促使或是致使其犯错犯罪的90%与家庭教育有 关。不是太爱,就是太不爱,或者不会爱,反正没找到方向,把握不了分寸。"

  "现在,一个班一般都有30%左右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部分孩子是最脆弱敏感的,出问题的也大多在这中间。 "父母离异这件事本身无法用对错表述,但对这件事直接导致的结果,关心与重视的人就太少了。包括事件中心的父母们,有 多少人仔细地、科学地、负责任地为那些被"遗落"的孩子设身处地地想过?

  专家认为,在"问题孩子"中,有很多人很早就是成人社会的"受害者",在他们还无法抵抗的时候,警醒并且检讨 的,该是父母和家庭;及早发现与行动的,该是老师们与学校;宽容并且帮助他们的,该是我们的教育与社会。(记者胥茜 2004年02月12日)

  相关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