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财路宽 吉林劳务经济劳务贸易工作走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11:52 新华网 | |||||||||
劳务输出也称作劳务经济,劳务贸易。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改革和关闭破产力度的加大,又产生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而传统的以国有企业和 集体企业为主的就业渠道明显萎缩,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省委 、省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开发和利用省外境外劳动力市场,努力拓宽就业空间,大力开展劳务输出 。
几年来,我省劳务输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末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截至2003年末,176.44万 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117.63%,比上年末增加47.06万人 。同时,全省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71.13亿元,人均增收4031元。2004年,全省提出劳务输出“211目标”, 即全年实现劳务输出200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00万人,境外输出10万人,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签订的就业和社会保 障工作目标责任状。 2002年以来,省及各地都切实加大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力度。省政府建立了劳动就业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 劳务输出组负责统筹领导和组织管理全省的劳务输出工作,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老守田园等传统观念和怕上当受骗的疑惧心理,省及各地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新闻媒体开辟 专栏,引导人们树立“小富即安不长安,走出家门财路宽”的思想观念,鼓励人们走出去创业。公主岭市不断总结推广典型,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很快出现了“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全镇”的可喜局面。 为了发展劳务经济,省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连 续性和持久性,省及各地积极疏通渠道,发展劳务输出基地,到外省建立劳务输出联络机构。白城市本着向东巩固、向南扩展 、向西挺进的思路,重点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劳务输出网络。吉林市带着 具有本地特色的8个劳务输出品牌,在北京、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项目,达成了劳务输出3.6万人的 意向性协议。在实践中,各地利用各种培训机构,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能力。四平市直单位筹资30万元,免费对1万余 人进行了培训。为了保证劳务输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省及各地都加强了输前、输中和输后的管理和服务工 作。输出前,对输出项目进行全面考察。凡劳务输出人员在一地超过一定数量的,都在当地建立联络处,指派专、兼职人员跟 踪服务。输出后,重点帮助协调打工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关系,切实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面对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省及各地突出重点,切实加大了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省劳动和 社会保障厅于2002年召开了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和省直困难行业劳务输出工作对接会,充分利用各驻外办事处的优势,广泛 收集劳务信息,有力地促进了省直企业下岗职工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目前,全省劳务输出工作已实现了六个可喜的转变:即 由群众自发外出务工向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转变;由盲目的务工行为向政府指导、安全化、有序化的劳务输出转变;由 小群体外出务工向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变;由季节性域内输出向常年性域外输出转变;由体力型输出向专业技能型输出转变; 由简单的劳务输出向带技术和资金回乡创业转变。改变了我省过去劳务输出总量小、盲目性大、缺乏计划和组织,特别是城镇 劳务输出工作比较薄弱的局面。目前,我省劳务输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劳务输出总量小,尚未形成规模;劳务输出渠道少, 市场狭窄,特别是城镇劳务输出工作比较薄弱;品牌战略意识不强,劳务输出质量不高;劳动者求职观念陈旧,尚未树立主动 走出去的思想;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地方工作力度小;劳务输出投入严重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据介绍,2004年,为实现全省劳务输出200万人的总体目标,我省将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努力培育100 个具有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或驻外办事机构,培养树立100名劳务输出带头人。同时,将加大规模输出和有 组织输出的力度,扩大常年性和技术性劳务输出人员的比重,继续巩固省内输出,切实强化省外输出,大力发展境外输出,并 努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树立我省劳务输出的良好形象,力争2005年实现劳务输出280万人以上,尽快 跨入劳务输出大省的行列。(记者张茁) 相关专题:振兴老工业基地--再写辉煌看吉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