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振兴老工业基地--再写辉煌看吉林专题 > 正文

吉林省优秀人才流失形成“人才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15:09 新文化报

  近年来,我省从国外、省外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副高职称以上优秀人才253人,但同期我省流失的优秀人才达3000人,流出、流入比例为12比1,呈严重的逆差现象。省人事厅行政科学研究所张力所长和孟凡仲研究员就吉林省吸引人才问题进行了缜密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问题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爱孩子从这里开始
Diggi数字盛典 意乱情迷不妨颠鸾倒凤

  优秀人才流失 形成“人才陷阱”

  据张力和孟凡仲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流出的人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其中包括国务院特贴人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8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56人。

  吉林省农科院近5年来流出副研究员以上优秀人才28人,其中博士9人,而引进省外人才却为零,优秀人才的流失形成“人才陷阱”。如该院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细毛羊育种专家柳楠研究员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的5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2001年调到山东莱阳农学院后,原其承担的研究项目处于搁置状态。

  另外,我省引进的253名优秀人才中,只有4名双聘院士、23名学科带头人,而且90%集中在中直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部引进人才中,科研教学人员占50%左右,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仅占5%,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符;同期在我省引进的优秀人才中,生产一线急需的技术型专家数量非常少,仅占引进人才的12%。

  成因

  政策不优、机制不“全”、动力不足

  我省优秀人才流出、流入逆差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五点:

  第一、我省缺乏地缘优势,经济综合实力较低。我省地处东北中部,每年寒冷期达六个月,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地缘优势;我省属老工业基地,国有化程度高,包袱沉重,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人才发展缺乏空间;经济欠发达导致我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与发达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

  第二、人才政策不优、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发挥动力不足。我省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没有沿海发达省份政策宽松,待遇也没有他们优厚。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还很不健全,为人才提供的物质待遇如住房、津贴和工资待遇还没有与人才贡献相符合,没有体现出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第三、缺少吸引优秀人才注意力的地域品牌。我省除一汽“解放”等汽车名牌外,没有像青岛海尔、海信等国家知名品牌。而且,科研条件落后,没有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

  第四、人才市场发展缓慢,用人和择业两个主体缺位。一方面,用人单位习惯于按国家计划用人,没有主动到市场选配人才;另一方面,人才部门和单位的壁垒,限制了个人择业自主权的行使。

  第五、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认可。我省一些单位的领导一提到发展经济,首先想到要资金、要项目、要设备,对引进资金、承担项目、操作设备起关键作用的优秀人才的需求意识不是很迫切。

  对策

  对有突出贡献的重奖

  针对上述问题,张力和孟凡仲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吉林英才馆”,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力度;建立省市领导与优秀人才联系制度,为优秀人才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我省经济建设急需而引进又很困难的优秀人才,可以采取项目合作、远程服务、短期服务等形式,为我所用;聘请境外、域外优秀人才来吉林讲学或进行项目合作和技术咨询。

  其次,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省内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人才在资金上确有困难的,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集中资金建立公寓式住房,为引进的省外优秀人才提供平价住房;建立省级科技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同时,发挥资源优势,进行项目开发,以项目吸引人才。如在东部建立医药产业基地,以延边敖东和通化东宝为依托,打造全国知名医药品牌;发挥汽车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优势,吸引汽车设计、开发和化学工业优秀人才;建立吉林光谷,吸引光电子行业人才;做大做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吸引农业开发优秀人才。(本报记者 曹莉)

  相关专题:振兴老工业基地--再写辉煌看吉林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法网女单四强产生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