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中国最大戒毒所见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22:04 新华网 | |||||||||
新华网昆明6月19日电(记者王长山伍皓)爬满架子的甜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茁壮的辣椒闪着光泽……33岁的唐先生正面带微笑地在昆明戒毒所戒毒康复农场的蔬菜瓜果大棚中劳作,“我下午已劳动3个小时,要收工了,可感觉自己还挺有劲。”吸毒十多年并来此戒毒的唐先生说,“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通过田间劳动,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还学会了种辣椒、西瓜等技能。”
像唐先生这样在康复农场进行劳动的还有1400多人,他们都是戒毒学员,正按照戒毒所的一种劳动康复戒毒模式进行戒毒活动,大家种植辣椒、青菜、西瓜等果蔬,养殖鸡、猪等禽畜。 每天7个小时的劳动,同过去他们自己形容的“忙苦钱、忙找药、忙安全、忙血管”的吸毒劳碌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每年的付出能换来禽蛋400吨、蔬菜720吨、养猪1200头,实现了戒毒所的一些食物的自给。负责管理大棚蔬菜生产的民警卢建伟对记者说:“我管理的170多人,通过劳动恢复吸毒前身体状况的占90%以上,而且培养了自信心,学到了基本的生产技能。” 在劳动康复农场劳动的戒毒学员,大部分家庭都贫穷不堪,亲属也对他们失去信心,如今却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变化。以前做驾驶员的唐先生也不相信自己的变化,他刚来一个月,觉得状态不错。“再过4个多月,我就回到社会了,我对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很有信心。”唐先生说。 戒毒康复农场的形式只是昆明戒毒所戒毒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戒毒所探索的一系列戒毒方法正为人们认可,联合国禁毒署和国内外同行将之誉为“云南昆明戒毒模式”。10多年来,来自联合国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来宾无不为这个模式所折服。戒毒所政委张玉祖简要概括了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这里是一个集治疗、教育、康复、科研、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戒毒中心,该所成功创立了戒毒的药物脱毒、心理治疗、康复劳动三步走,房间、楼层、中队、处四级管理,教育学校化、治疗医疗化、康复劳动化、管理规范化、环境园林化五化要求及戒毒向社会延伸的措施。占地3200多亩的昆明戒毒所始建于1989年,已为国内外近7万人次吸毒者治疗康复,这为它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现在,还有3800多人在所里过着外人认为神秘的戒毒生活,其中50%的戒毒人员来自昆明市以外地区。 走入戒毒所,绿树茂盛,院落整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女子教育管理处、男子教育管理处以及具有医疗性质的自愿戒毒部,而唐先生劳动的康复农场属于位于独立一处并延伸到周围山上的康复治疗区。 从一座楼内,传出阵阵音乐声,闻声而去,一批男女戒毒者正在排练舞蹈,大家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写有“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宣传画为背景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这是我们戒毒所的文艺演出队,大家正在排练舞蹈《红旗颂》。”一位民警做了介绍。 与其他演出队不同的是,全队29名演员都是所内的戒毒学员,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文艺表演才能。每天队员们都进行一定时间的排练,还要经常给所内的戒毒学员演出。“我们每天要学习、看电视、参加娱乐活动,这里的民警和环境都很好,再过一段时间我就回到社会上了,我有信心不再吸毒了。”32岁的杨女士说这些话时并未停下手中的编织工作,在宽阔的厂房内,她与其他100多名女学员正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编织手工艺品。杨女士以前是出租车司机,因为好奇在朋友的唆使下吸食海洛因,这给她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现在,她从事一些扎染、编织等小手工制作,而男学员则要进行一些劳动强度重一些的加工工作。 政委张玉祖解释说,在戒毒学员生理脱毒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促进身体早日康复,还可以学到一定技能,树立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来改善学员的文化生活条件。“我做这些很轻松,也不想毒品的事情,大家一起劳动也能正常交流,现在我学会了编织,这挺不错的。”杨女士笑着说。(完) 相关专题:国际禁毒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