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发改委谈物价能源等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11:36 中国网 | |||||||||
2004年6月23日上午10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曹玉书介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措施及实施效果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网]:距发布会开始还有半小时,各路中外媒体记者已经纷纷进入会场。他们大多在阅读主办方发放的材料,一名性急的外国女记者则通过手机将刚刚得到的信息向同事报告。(2004/06/23 09:56)
[中国网]:今天的发布会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局副局长郭卫民主持。(2004/06/23 09:57) [郭卫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先生和记者见面,向大家介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关情况,下面请曹玉书先生做一个简要的介绍。(2004/06/23 10:04) [曹玉书]: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宏观调控政策有关问题的关注和报道,也非常感谢各新闻媒体对宏观调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我愿意就宏观调控有关方面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大家。(2004/06/23 10:05) [郭卫民]:今天我们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用来提问,下面我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2004/06/23 10:06) [道-琼斯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在拿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今年物价还面临着上涨的压力,这个压力究竟有多大,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通货膨胀和行业过热的问题,利率有没有上涨的压力,政府有没有看到利率的上涨?另外一个问题是有关燃料和供应方面的问题,中国政府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供应紧缺的问题?(2004/06/23 10:10) [曹玉书]:首先,关于物价的问题。2003年1月开始由负转正,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也就是去年第三季度特别是第四季度物价上涨的比较大,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年的前三季度,比如我们前五个月消费物价上涨3.3%,其中大约有60%左右是上一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所以,对物价形势我们判断,第一,现在的市场物价基本是稳定的。国际上考察物价是用环比。说物价是基本稳定的,首先,物价总水平的环比指数是负数,五月份比四月份的物价是负0.1%,物价上涨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没有达到5%,从同比来看也只有4.4%,而且一到五月份只有3.3%。第二,物价变动也是居民可以承受的,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物价上涨幅度,基本上可以说相当于两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今后几个月物价还有继续上涨的压力。 一方面是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比较大。生产资料比去年同期上涨14%以上,这个涨幅还要继续影响今后几个月的物价上涨。尽管生产资料环比指数也是负1.4%,还有粮食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2%,尽管同比上涨的幅度比较大,但是环比也是负0.5%,因为去年同期上涨比较多,所以要滞后影响今后几个月。(2004/06/23 10:17) [曹玉书]:由于这些影响,三季度物价的涨幅还将继续走高,三季度以后涨幅慢慢地就会减小,就会出现低涨幅。所以,对物价的调控措施,我们还将继续坚持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使之得以落实。关于利率,这是一个要素价格,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利率的调整对各方面的影响也是广泛的。我们会慎重地研究利率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决策。(2004/06/23 10:19) [曹玉书]:关于石油等能源问题,确确实实,现在中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一方面从供给来讲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好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也加强与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开发。另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就是倡导和鼓励节约。鼓励对石油的替代,在吉林、河南、安徽等地用酒精醇替代汽车用油的项目进展很顺利。我们有信心能够解决好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问题。(2004/06/23 10:21)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物价持续上涨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二个问题是:在很多场合,温家宝总理都指出目前的宏观调控是要有压也要有保,我们在更多场合看到的是要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这种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请问保的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004/06/23 10:23) [曹玉书]:我理解你提的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在目前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较多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从目前各方面情况来分析,我们还应该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 今年年初,全国人大在研究和审议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要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强调,对政策的重点和力度要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今年开年以来,我们按照这个政策取向进行了宏观调控。正因为坚持了这个政策取向,所以才保持了经济较快的发展。正因为我们适时、适度地对调控的重点和力度进行了科学的把握,才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缓解。(2004/06/23 10:26) [曹玉书]:今后几个月,我们还将继续坚持这种政策取向,同时也要把握好调控的重点、方向和力度。这一点和你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紧密相连,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我们既要控制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的领域,同时也要扶持和鼓励农业、水利、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领域,过去、现在和将来政府都将予以扶持——包括政府要增加投入,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予以扶持。下半年,我们将安排好国债用于这些领域。同时,我们正在研究完善产业政策对这些应该予以扶持的项目和领域加大扶持的力度。即便是我们希望控制的领域,比如钢铁,对那些短缺品种和有竞争力的企业我们也要扶持。(2004/06/23 10:30) [香港文汇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你讲到此次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明显的成效,但是,海外有一些人士有些担忧,1993年宏观调控就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比如烂尾楼工程,造成了一些通货紧缩的现象,这次发改委会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排除这些影响?第二个问题,现在一些海外人士担心大幅提高利率后会恢复增收固定资产投资税,海外市场也因为这些问题出现了一些暴跌,你认为海外市场应该怎样正面响应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措施,并从中受益。(2004/06/23 10:33) [曹玉书]:历史上的事件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每次发生的事件又往往有着重大的区别。媒体上说此次过热非彼次过热,就是对比这次宏观调控与1993年那次宏观调控。我要说的是,此次宏观调控也非彼次宏观调控。我们这次宏观调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中央及时地采取了果断的措施。(2004/06/23 10:36) [曹玉书]:这次我们是尊重规律,间接调控。主要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当然也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办法来进行调控。只要是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和开发商,在经济办法所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发展。这次我们是区别对待,松紧适度的,在楼市上,对于居民住宅特别是中低商品房我们还是鼓励的,所以在这些领域只要有能力能够保证资金等各方面的供给,符合各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是可以发展的,不会出现应该发展而没有发展的现象。(2004/06/23 10:38) [曹玉书]:由于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得力、有效,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健康的,供求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于宏观调控对海外市场的影响问题,我认为,由于我们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经济发展走上更加健康的轨道,对海外市场也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好的影响。(2004/06/23 10:39) [金融时报记者]:第一个问题,有些专家说对于中国来说提高利率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你可以说一下提高利率对于中国的劣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美联储提高了利率的话,中国会不会同样执行这样的措施?(2004/06/23 10:41) [曹玉书]:关于利率的问题,过几天国务院新闻办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希望届时你问他们。今天时间有限,我在这不做更多的回答。(2004/06/23 10:42)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刚才你谈到物价会继续面临上涨的压力,请问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刚才你还说粮食的价格会有滞后的影响,粮食供求总量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否意味着粮价还会继续上涨?(2004/06/23 10:43) [曹玉书]:关于第一个问题,当前物价上涨的压力确实是存在的。主要来自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但是,我认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两个概念。物价上涨主要反映在某些商品的价格上,而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社会总供求以及反映这种社会总供求的货币。首先,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0%-30%的上涨幅度,会对整个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是不是我们国家会出现通货膨胀呢?这还得从其他诸多方面进行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供求失衡,就是说总需求严重的超过了总供给。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和今后几个月的判断来看,仍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目前看来还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还不能成立。(2004/06/23 10:48) [曹玉书]:第二个因素就是国际价格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物价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除了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小,因此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第三个因素就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环比型的。生产资料价格虽然同比上涨幅度很大,但是五月与四月的环比是一个负数,负1.4%。我们的粮食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上涨32%,但是五月比四月下降了0.5%。随着宏观调控逐步见效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这种态势还会持续下去。(2004/06/23 10:50) [曹玉书]:关于粮食价格的问题,我谈谈我的看法。这一轮粮食价格上涨起始于2003年11月的两位数上涨,这一轮粮食价格上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恢复性的上涨。在此之前,我们有84个月粮价是下降的。粮价下降,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支出来说是减少了,但是,对于农民的增收就带来了很大的矛盾和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良性循环,关系到社会能不能够协调的发展和稳定。(2004/06/23 10:52) [曹玉书]:因为粮价连续长时间下跌,使农民增收始终成为问题,这样就使农民消费上不去。农民消费上不去,又使我们整个消费的增加成了问题。在中国想保持持续、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消费在整个GDP里面所占的比重必须增加。所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必须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一轮粮价上涨应该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当然,在粮价上涨的过程中,有些不法企业、不法商贩企图从中渔利,这是要受到惩处的。目前看来,粮价上涨是呈收敛型的,今年五月份比去年五月份粮价上涨了14.3%,今年五月份比四月份相比粮价是下跌的,下跌了0.5%。从宏观政策来讲,我们希望保持粮食价格能够在合理的水平上基本稳定。因此,我们制定了对农民收购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如果每百斤粮食市场价格低于70块钱,就按照70块钱来收。在粮食销售市场上,这次粮食体制改革已经明确,要放开由市场来定。目前看来,我们国家的粮食市场、粮食生产状况都是好的。(2004/06/23 10:56) [记者]:你认为目前采取的行政手段是否符合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你刚才说房地产市场恶性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此也产生了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本来有些人买得起房子,现在买不起,因为房地产准入门槛提高了,所以房子的价格也提高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2004/06/23 11:01) [曹玉书]: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和你的看法很不一致。我认为我们这一轮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的办法,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关于美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价问题,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它是客观的事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中国有96%以上的商品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在全世界,像这样的国家还说它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实在是于理不通。 欧盟已经认可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美国还不认可,最主要的矛盾点在于汇率。中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制度,在世界上不是惟此一家,有4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瑞士和香港,都实施着同我们类似的汇率制度。为什么可以说他们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或者地区,而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呢?(2004/06/23 11:05) [曹玉书]:中国是曾经走过计划经济的道路,我们那时候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整个工业都是计划生产、计划销售。但是,现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业品的指令计划只有五种,而且这五种还是不完全的。比如卷烟,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也是专营、专销、专卖的,我们现在的五种指令性计划就包括卷烟。所以,我希望中外新闻媒体界的朋友帮助我们宣传,作出公正的判断,支持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概念。 关于房地产价格的问题:房地产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应该尊重市场机制所形成的价格。(2004/06/23 11:08) [北京青年报记者]:今年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紧张的情况,你认为这种情况是不是由于我们的电力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的?(2004/06/23 11:09) [曹玉书]:电的问题是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也可以多说两句。现在,确确实实存在着缺电的问题。但是,对于缺电的判断,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两点:第一点,确确实实有供不应求的问题,第二点,也不要把它过分地夸大。 今年以来,我国有24个省市区拉闸限电。拉闸限电的特点可以概括成三个,第一是地区性,就是说全国24个省市区缺电,不是全区域的,而是某个城市。第二是季节性,并不是一年到头总是缺电,而是在迎峰度夏这种高峰期到来的时候或者是某个时候缺电。第三是时段性,不是一天从早到晚都在缺电,而是在大家都用电的高峰阶段,比如晚上八点到十点或者夏天中午这个时段缺电。 关于缺电的原因,我看关键一条就是,很快增加的电力供给赶不上更快增长的电力需求。(2004/06/23 11:15) [曹玉书]:2003年,我国的电力建设步伐是历史上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搞了19000亿度的电,比上一年增长率超过15%。今年1-5月份,我们的电力建设增长比去年还要高,达到了16.1%。但是,电力需求增长更快,今年1-5月电力需求增长了19.9%。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增长33%。但是,要满足这样高幅度增长的用电需求,我们的资源、建设能力都难以支撑。从未来看,我们将采取两方面的宏观政策。一方面,进一步增加电力供给,加快电力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就是加强需求侧的管理,包括节约用电。(2004/06/23 11:19) [郭卫民]: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2004/06/23 11:19) 相关专题:政府新闻发布会 | |||||||||